桃花》一詩,造就了一處名勝——花徑;他在廬山築有“廬山草堂”,所撰的《廬山草堂記》,是記述中國古代山水園林的名作。當代理學家朱熹復興白鹿洞書院,並使其成為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首,由此當代理學在這裡千秋耕耘,並真切地記錄了這一具有深刻特徵的文化現象的過程和歷史。”
孛蕊問:“看你對廬山如此瞭解,你是不是去過?”
元儼說:“我從來沒有去過。”
孛蕊說:“那你瞭解得這樣清楚?”
元儼說:“作為女人,還是要有點才的。”
世清和尚差點沒有笑出來。
孛蕊說:“女人要才來做什麼?有了權力,要什麼沒有?”
見兩個小女子又要掐起來,楊鵬舉忙說:“梁姑娘,你幫我們講講東林寺吧。”
元儼本想說,你叫你相好的用她的權力幫你講吧,可是想想又不對,她不是要用自己所知道的來打敗這個只知道武力和權力的公主嗎?忍了忍說道:“東林寺於九江市廬山西麓,北距九江市16公里,東距廬山牯嶺街50公里。因處於西林寺以東,故名。東林寺建於東晉大元九年(384年),為廬山上歷史悠久的寺院之一。東林寺是佛教淨土宗(又稱蓮宗)的發源地,對一些國家的佛教徒影響較大。江西三大交流道場之一,另兩處是久負盛名的雲居山道場和三合寺。”
孛蕊問:“對哪些國家有影響?我們蒙古好像沒有。鳩摩格里馬大師,你們吐蕃有嗎?”
鳩摩格里馬恭敬地答道:“佛教佛法本是一味的,由於接受者的程度--根性的高下不一,以及生存時代與生活環境的差異,對於佛法的看法,也就因人而有不同的解釋了。佛經中說:‘佛一圓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就是指的這一層意思。比如:最有名的佛的十大弟子,他們各有一種第一的特殊的性格。這可算是佛教分宗的最初征兆。所以,佛涅般後的四、五百年間,單是印度境內的小乘佛教就分有二十部派之多。就是因為小乘佛教分得七零八落,而失去了統一教化的依準力量,大乘佛教就在印度境內應運而生。而傳入中國的佛教,主流就是大乘佛教。當然,佛教傳入中國以後最初也是沒有宗派門戶之見的,後來由於翻譯事業的逐漸鼎盛,佛典的大量譯成,以及佛教思想家們對於佛法的分類判攝,才有了宗派的出現。如有名的天台宗‘五時八教’和華嚴宗的‘五教十宗’。繼後,其他宗派也相繼判教。什麼是判教?就是以佛四十九年所說的法〔經、律〕來判釋自己的宗派屬佛所說的至上的圓教經典。所謂的:各宗大師嘗有教相判釋,以判各宗之高下而定自宗之位次。教判既興,門戶遂起。佛教在印度,小乘有上座、大眾二十部派爭執;大乘有中觀、瑜伽空、有二宗。”
世清和尚道:“不錯,佛教傳入中國後,起初沒有區分大小乘經典,立宗立派也沒有區別,成型的有:律宗、成實宗、俱舍宗、三論宗、涅般宗、地論宗、禪宗、攝論宗、天台宗、淨宗、唯識宗、華嚴宗、密宗這十三宗派。這十三宗中,涅般宗歸入天台宗;地論宗歸入華嚴宗;攝論宗歸入唯識宗。流傳迄今者,實唯十宗。後來科判這十宗中的俱舍宗、成實宗列屬小乘經典。故中土大乘宗派中,有影響的、現今仍流行的實屬八大宗派:三論宗、天台宗、華嚴宗、唯識宗、律宗、禪宗、淨土宗。密宗。因此,我們修學佛法,最好是選擇近於自己根性或興趣的,作為入門的方便。在中國的大乘八宗之中,‘唯識’近於科學;‘三論’近於哲學;‘華嚴’及‘天台’近於文學;‘真言’及‘淨土’近於美學;‘禪宗’是佛法的重心。太虛大師說:“中國佛教的特質在禪”。任何一宗,均可匯歸禪的精神;至於‘律宗’,乃是整個佛教的基礎。所以嚴格地講,律宗不該自成一宗。律宗應該遍屬於各宗,至於宗教的素質,乃是各宗皆備的。自晚唐以下的中國佛教,禪宗特盛,繼而禪淨合一。但從大致上說,在民間仍以禪淨二脈的影響力較大,在學術界則以唯識的影響力較大。”
60。 第六十章東林峽谷
楊鵬舉說:“我知道了。少林寺也是禪宗。因為你們都叫他們禪師。”
元儼說:“汝子可教。唐代鑑真東渡扶桑的故事,恐怕盡人皆知,但瞭解鑑真到過東林寺的事未必都知。唐天寶元年(742年),鑑真在揚州大明寺為眾講律,日本僧榮睿和普照祈請東渡傳戒。鑑真接受邀請,六次東渡日本,最後一次取得成功。鑑真第五次東渡時在唐代天寶七年(748年)春,從揚州出發,經過無數險阻,竟被漂到海南島的振州(今崖縣),東行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