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忍不住哭了。當時一旦來美國留學,幾年內都很難回一趟韓國。老師手心傳來的溫暖撫慰了我,讓我忘卻了在他鄉求學的艱辛。每次老師都會給我買好吃的,想到她對我的關愛,我就會信心倍增,再次武裝起自己,迎接艱苦的留學生活。
到我完成博士學業時,老師已經不是校長了。梨花女子大學沒有人類學系,我當教授的前途也頗不明朗。這時老師告訴我,“你應該為國家工作,不要固執於大學教授這個職位。”
這句話在此後的十年間始終提醒著我。老師為什麼會這麼說?在我出版《韓國華僑的種族性》時,老師還在她家裡招待其他教授,為我舉行出版紀念會。這樣的老師告訴我要為國家做事,緣由何在?我不能理解。但在我拋下大學講義,開始環境和文化的研究之後,尤其是過去十年中,作為有關環境領域的韓國政府的代表參加聯合國會議、參與各種環境委員會政策決議的時候,我就會想起老師的話。我會仰頭望著天,問自己道:“這些就是老師讓我放棄大學教授而為國家做的事嗎?”不管怎樣,我應該不是唯一一個拿到博士學位而未成為大學教授的人。如今,我體驗到一個教授無法經歷的社會活動,領悟到什麼才是真正為社會而做的事。此時我也更加感激金玉吉老師給與我的關愛和信任。
如今老師辭世也有15個年頭了。我好想再握握老師溫暖厚實的手,好想望著她微笑的樣子,飛奔向她的懷抱。
。←蟲←工←橋書←吧←
第38節:三位老師(3)
一個人走入社會時,會遇到很多珍貴的因緣和瞬間。比起學習特定的知識強化自己,和老師的相遇和對話更能昇華成一種驚人的力量,推進你的成長。三位老師的教導、激勵和關愛,激發了我對人生的自信,它們是伴隨我一生的珍貴財富。也許這世界,就是由無數老師對學生的關愛和讚美編織而成的。
梨花女子大學英文專業畢業,後前往美國攻讀人類學。1990年開始關注環境問題,在各種國際會議中作為政府或NGO代表出席。在此過程中放棄了大學教授生活,作為環境文化研究所所長,力圖改變利己主義膨脹的韓國社會現狀。現任環境市民聯合大會代表、世界YWCA聯合會副會長、國家和諧發展委員會委員、國民經濟諮詢會委員,積極參與國家相關政策的制定。
“自從開始寫讚美日記,現在我被媽媽責罵也不會惱火了,因為我感覺到他們很辛苦,也看到了自己的不足。真希望明年我的學弟學妹們也寫讚美日記。”
這是完成了兩個月的讚美日記後英美說的話。
我和她一樣高興。
。←虹←橋書←吧←
第39節:英美的讚美日記(1)
仁川黔丹中學教師 金相福
。c。英美的讚美日記
我是初中道德品質課老師。我從來都不把教科書上的道德理論強加給學生。學生讀再多的道德書,也不會在一夜之間變成道德高尚的人。但自從開始寫“讚美日記”後,孩子們都變了。他們開始關心別人,學會對小事心存感激。作為讚美日記創始人的我,目睹了孩子們的變化,感覺很吃驚,卻也很新鮮。
讚美日記是我在上課時留給孩子們的作業。內容很簡單,就是每天讚美一次自己的父母,然後把當時的情形和父母的反應記錄下來。讚美日記是在一個很偶然的機會開始的。
兩年前的秋天,我在課上講授關於家庭生活的禮節。我要求孩子們講講關於父母或家庭的故事。可是那天課堂氣氛很不活躍。孩子們都不願談論自己的家人,更有的皺起了眉頭。我覺得不太對勁,為了瞭解家庭的狀況,我進行了問卷調查。
結果出人意料。甚至讓我覺得事態已經十分危急。一個年級的40名學生中,因為家庭不和而不能同全家人一起生活的孩子有6人,對父母不滿的學生也有22名,達到總體的59%。在關於家庭氛圍的調查中,有80%的學生認為家庭不和睦。而且這還不表示餘下的學生都是家庭和睦的。對於“是否有可能成為和睦家庭”的提問,有近70%的人選擇了“否”。孩子們都認為自己是不得已才生活在這樣不和睦的家庭裡。
但似乎沒有什麼特別理由導致家庭的不和睦。性格、金錢、父母之間的差異、自己的學習成績——這些是孩子們認為不和的原因。本應快樂成長的兒童,卻不能感受家庭的幸福,這讓人很心痛。甚至有的孩子認為是自己性格的原因,帶有自暴自棄的心理,這更讓我難以接受。
我問孩子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