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他們的繼承人,山名政豐和細川政元開始加緊和談步伐。文明六年(1474)四月,雙方一度達成和議,但因赤松正則、畠山義就和大內政弘反對,未能實現。文明九年(1477)九月,義就由於領國不穩,率軍返回河內。政弘在幕府重新承認其對周防(今山口縣南部,又稱防州,古名周芳)、長門(今山口縣北部,又稱長州,古名穴門、穴戶)、豐前(今福岡縣及大分縣的一部分,又稱豐州)、筑前(今福岡縣西北部,古名筑紫前)等國的統治權後,於十一月率軍退出京都,戰亂基本結束。
應仁之亂僵持十一年,昔日繁華的京都化為一片焦土,宮殿及素有“花御所”之稱的幕府府邸、公家宅邸二百餘處、大名府邸六七千處,和都市街道皆化作灰燼,寺廟變為破磚瓦礫,古剎天龍寺、相國寺也未能倖免,文物被破壞殆盡。公卿紛紛逃離京都,避難於地方,百姓備受流離之苦。然而,將軍義政卻在戰亂中飲酒作樂,大興土木,重修御所,營造包括豪華奢侈的“銀閣寺”在內的東山別墅。日野富子則藉機把持幕政,受賄放債,倒賣穀米,真可謂變本加厲。幕府權威已名存實亡,各地守護大名和地方豪強也力量衰弱。自此,日本進入戰國時代,在彈丸小國上演了一場異彩紛呈、英雄輩出的時代大戲。 。 想看書來
第二回 徵六角將軍罔命 傳佛教信徒起義
應仁之亂後,將軍權威掃地,昔日威風已不復存在。守護大名趁機擴充軍備,擴張領地,地方豪族以下克上,驅逐衰弱的守護大名,取而代之。守護大名視將軍如草芥;主公濫殺家臣,家臣背叛主公;父誅子,子殺父;兄誅弟,弟殺兄,與我國春秋戰國時代如出一轍。
且說日本著名景區琵琶湖位於近江(今滋賀縣,俗稱江州,大化改新時設定。古稱淡海,因境內的琵琶湖俗稱「近之淡海」而得名「近海(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