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借了債,而還債的責任基本上落到了繼任者身上,而繼任者一本都是自己的政敵,因此靠舉債發展經濟成為政客順理成章的選擇。
3、喜歡高匯率
但凡一個對經濟發展負責的政府,都喜歡低匯率,因為這樣可以加大出口,增強本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而高匯率對進口有力,對出口卻是非常大的打擊。
但實行政黨分贓制的國家反而喜歡高匯率,因為他們需要的是經濟上的短期繁榮,而靠實體經濟的發展實現繁榮顯然來的太慢,實行高匯率,首選可以造成賬面上好看,可以使以國際貨幣標價的GDP處於高位;其次,貨幣升值還可以吸引短期資本大量湧入,造成經濟的短期繁榮。
拉美經濟危機和東南亞經濟危機都屬於這種情況,將本國的匯率定的很高,造成了出口衰退,進口大增,貿易一直呈赤字狀態,而只靠國際短期資本來維持國際收支平衡,這樣的經濟必然發生危機。
4、喜歡享受泡沫式繁榮
大家印象深刻的是,每當中國經濟發展太快的時候,國家都要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以保證經濟的平穩執行,而國家一旦實行了“政黨分贓制”,這個國家也就不再對經濟進行有力的調控,因為經濟過熱時,經濟會呈現出一片繁榮景象,而這種繁榮景象是政客最喜歡的,怎麼可能對這種情況進行調控呢,政黨分贓制下,政黨的執政期限一般為八到十年左右,等自己下了臺,即使經濟崩潰與自己也沒有關係了。
一旦國家在政治上選擇了政黨分贓制度,就只制定追求短期利益的經濟政策,而錯誤的經濟政策必然使國家處於長期的貧窮落後狀態,即使國家有短期的發展奇蹟也不會長久,因為他們的經濟制度從根本上就是短視的,是短多長空的,是利近害遠的。任何經濟理論都改變不了這種現狀。
3、不注重勞動生產率的提高
經濟發展,歸根結底要靠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而勞動生產率的提高,需要政府政策的引導和長期的投入,而東南亞和以阿根廷為代表的拉美國家只追求短期利益,從不注重本國技術力量的積累和勞動生存率的提高,這樣的經濟雖然可以享受短期的“改革紅利”但是要想維持長期的經濟繁榮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世界經濟敗局的學術因素
據筆者進一步觀察,還發現一個深層次的原因,那就是日本、東南亞、拉美等地區,都缺少自己獨立的學術體系,這也是產生這些經濟敗局的重要原因,一個國家在學術思想上不能獨立是最危險的,美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但也不是任何國家都為美國馬首是瞻,德國和北歐就是例外。實踐證明日本、拉美、東南亞這些學習美國的經濟體都失敗了,唯有德國和北歐成功了,現在是世界上最健康的經濟體,但德國和北歐的成功以及日本的失敗絕對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 ,因為日本等國家都沒有自己的學術思想體系,德國的學術在世界上是相當有名的,自萊布尼茨這個“中國迷”開創了德國的學術之後,德國的學術一直非常強大,先後出現了康德、黑格爾 李斯特等非常有名的大師人物;北歐在學術上也是自成一派,我們再看日本,日本是經濟強國,但是在學術研究上沒有任何影響力,大前研一號稱是日本的戰略思想家,但是筆者看大前研一的書,看不到任何思想的影子,都是些拼湊之作,與克魯克格曼這些人差的太多,一個國家如果沒有自己的學術獨立,做事情就缺乏理智的判斷性,就容易盲目,沒主見,禁不住“忽悠”,蘇聯之失敗也是這樣,中國的道德經是世界級鉅著,從西方古典經濟學的鼻祖魁奈、亞當斯密到西方近代新自由主義的領軍人物都視老子為思想教父,並且還美國《世界文明史》的作者威爾杜蘭還說過“人類應該焚燬所有書籍,只在《老子》中尋求智慧”的極端之語,中國的孔子的道德也曾經風靡世界,後來社會達爾文主義在歐洲興起後,孔子的思想才漸漸沒有了市場,即使到了近代中國也出現了魏源鄭觀應、康有為、孫中山、毛澤東這樣具有世界級水平的思想大師,可惜自五四中國傳統文化遭到破壞後後,中國再無偉大思想出現。
現在國際學術界興起了一股研究中國的熱潮,比如出現了“北京共識”、“中國模式”等提法,但無可否認的是中國確實有一些經驗也有一些問題,中國的學者到現在一直是世界學術界的“二道販”,世界上什麼理論最熱門就將什麼思想引入中國,而很少進行獨立的研究,北大、清華是中國的最高學府,林毅夫、張維迎、李稻葵等是這些學校最有名的教授,但是這些人幾乎就沒有什麼獨立的思想,仍然在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