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恐龍一樣,誰也打不垮它,直到有豐富的和坦慕尼俱樂部鬥爭經驗的羅斯福當選總統,坦慕尼俱樂部才第一次遇到致命的威脅。
羅斯福的招數是釜底抽薪。以往都是針對坦慕尼俱樂部支援的政治人物,至多是把坦慕尼俱樂部支援的市長罷免,可是用不了多久,到處又都是坦慕尼俱樂部的人。政治靠選票,坦慕尼俱樂部能拿到選票,這個候選人名聲臭了,它可以另外找一個,同樣代表坦慕尼俱樂部的利益。
羅斯福發現,坦慕尼俱樂部之所以強大,是因為它的運作方式,也就是它用利益交換選票的原則。坦慕尼俱樂部把自己的人安插在政府各機要部門和立法機構,然後承包政府的福利,拿政府的福利去收買人心。由於它把持著福利的大權,就把持了選票。羅斯福的辦法是在新政中把福利收回到政府手中,由聯邦政府來直接管理有關福利,這樣坦慕尼俱樂部就無法承包福利專案,也就沒有錢交換選票了。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不破不立(2)
為了打擊坦慕尼俱樂部,羅斯福甚至支援共和黨候選人出任紐約市長,進一步把紐約市的福利專案從坦慕尼俱樂部手裡奪回來。這樣一來,從1940年開始,坦慕尼俱樂部元氣大傷,漸漸消失了。
到了1936年,大蕭條已經進入第八個年頭。羅斯福的新政,如失業救濟和社會安全保險已經實施,使得他的民望很高。*黨內只有一個人出來競爭,是紐約的律師亨利·布瑞克瑞奇。他也出身政治世家,和羅斯福曾為同僚。當年在威爾遜內閣中,他是戰爭部副部長,羅斯福是海軍部副部長。他是新政的強烈反對者。在初選中,羅斯福獲得93%的支援,布瑞克瑞奇只獲得2%的支援。藉著如日中天的聲望,在1936年*黨代表大會上,經羅斯福提議,*黨廢除了造成反覆投票、笨蛋出線的三分之二多數的規定。
共和黨內,雖然包括胡佛在內有很多人出來競選,但成氣候的也同樣是兩個人,儘管70歲的進步派參議員威廉·鮑瑞表現不俗,但黨核心還是選擇了中間派、富有的商人、堪薩斯州長阿爾佛·蘭登。
這場本來被預測為很接近的選舉成了一邊倒,羅斯福獲得的選票,僅次於1820年門羅在沒有對手的情況下的得票率。除了八張選舉人票外,羅斯福獲得了的選舉人票,是兩大政黨總統競選中獲得選舉人票比例最高的一位。
經過大蕭條,加上1936年大選如此的慘敗,很多人認為共和黨會像聯邦黨一樣,很快土崩瓦解,沒想到1938年中期選舉,共和黨人捲土重來,重新成為能夠和*黨抗衡的政治力量。
1940年大選,大蕭條雖然過去了,但*黨並沒有因此而像四年前一樣不可戰勝,因為歐洲戰雲密佈,能否讓美國保持中立成為大選的主要話題。此外,羅斯福是否要尋求第三屆任期也成為一個非常敏感的話題。
從華盛頓開始,歷屆總統沒有一個幹到第三屆的,即便是副總統繼位成為總統的,也只幹了兩屆不到。這個現象歸根到底是因為華盛頓做出的表率和大家對華盛頓的尊重,以及傑佛遜等人的*理念,形成了不成文的規定。在羅斯福之前,只有兩位總統做到破壞這個規矩的地步,一位是格蘭特,另外一位是老羅斯福,但這兩位和1940年的羅斯福有本質的不同,他們倆都是卸任之後,再出來競選的,並不是現任總統爭取第三屆任期。
在制憲時,代表們並沒有考慮總統任期的限制,甚至傾向於終身制。制訂了四年選舉總統的規定之後,也沒有考慮是否對出任總統的屆數設限制,因為既然是*選舉,就不應該剝奪某些人被選舉的權力,即便他已經任了幾屆了,選民有權一直把他選上去。
關於這一點,時至今日仍存在著很強的支援意見。對規定了總統任期的憲法第22條修正案,許多人始終有不同意見,集中在總統卸任之後能夠再出來競選的問題上。很多人認為,只要不是連任下去,都應該重新計算,因為總統任期限制主要是為了防止*,他已經當了四年以上老百姓了。美國沒有什麼顧問委員會之類的東西,下臺總統真的是既無職也無權,靠寫寫*、四處講演撈點錢罷了,別說有*的可能了,連黨內初選都很可能名落孫山。從範布倫開始,很多位前總統打算捲土重來,成功的只有克里夫蘭一人,從另外一個角度證明限制不連續的任期沒有太大的意義。克林頓拉鍊還比較緊的時候,就有人幫他造勢,希望修改憲法,只規定不能連續任第三屆。
羅斯福之前,連任兩屆後心裡想繼續幹下去的大有人在,但畢竟顯得有些不要臉了,都和羅斯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