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的自我癒合能力,它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的恐慌、破敗和孤立。1839年,兩廣總督林則徐在廣東禁菸,次年,英國艦隊攻擊廣州,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清軍潰敗。中英開戰之時,國人對英人瞭解之偏缺讓人咂舌。中方主將林則徐認定英國士兵的膝蓋是不會彎曲的,因此只長於海戰,一登岸來就“一僕不能復起”,任人宰割。他在1839年9月給道光皇帝的奏摺中寫道,“夷兵除槍炮之外,擊刺步代俱非所嫻,而腿足裹纏,結束嚴密,屈伸皆所不便,若至岸上更無能為,是其強非不可制也。”林大人已是舉國最“開化”的官員,以此“知彼”,焉能不敗?1842年8月,中英《南京條約》在一艘叫做“皋華麗”號的英艦上籤署,清廷割讓香港、開放通商口岸並賠償鉅款。從這個原本稱為“萬年條約”的不平等條約開始,中國步入了屈辱的100年。在一個陌生的、冉冉升起的外域文明面前,一向自大的帝國突然變得無比的驚惶和不自信。
1872年3月20日,曾國藩在抑鬱中病逝。半年後的9月15日,《紐約時報》刊登了一條“舊金山來電”,報道第一批中國政府派送的留學生坐船到了美國。新聞稱:“昨天到達這裡的30名中國學生,他們都是很勤奮和優秀的小姐和紳士,容貌俊秀,要比任何在這之前到美國訪問過的中國人都好看得多。有三名身為中國官員的教師陪同他們。朝廷撥出100萬美元用於這些學生的教育。”這條快電有兩個小小的錯誤,首先,30名俊秀的少年都是男孩,或許因為他們留著辮子,所以實在很難進行辨認。其次,他們也不是經過精心選拔的、最優秀的中國少年,30人中有24個來自廣東,其中更有多名都來自香山鄉村。事實上,負責選拔事務的官員根本找不到願意讓孩子遠渡重洋去留學的富足家庭,只好在南方勉強湊到了一些貧窮子弟。臨行之前,所有孩子的父親都要在一張寫明“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的出洋證明書上畫押簽字。在這些學生中,日後最出名的是修建了京張鐵路的“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 。。
1870未死將生的時刻(2)
無論如何,這是一個標誌性的開放事件,就好比整整106年後,當再度開啟國門的時候,中國也在第一時間向美國派出了第一批留學生。①
曾國藩沒有親眼看到帝國的崩潰。不過,在生命的最後幾年裡,這位才智卓越的湖南人一直在做一件比擊潰太平天國更具有長遠意義的事情—他和他的同黨們試圖讓暮靄中的國家重新振奮起來。向美國委派留學生就是他臨終前最後批准的計劃之一。這是一項更為龐大的復興工程中的一小部分,這個工程日後被稱為“洋務運動”,它便是中國近代企業的起源。
洋務運動的啟灶,先是與鎮壓各地民變的軍事活動有關。早在1855年,起兵不久的曾國藩就在江西設立了小型兵工廠,1861年,又在安徽安慶建了兵工廠和船塢。1862年,他從官庫中調出萬兩現銀交給35歲的容閎,派遣他前往美國購買建造兵工廠所需裝置。容閎出生於澳門附近的貧窮家庭,少年時被教會學校送進著名的耶魯大學讀書,是第一個畢業於美國高校的中國人。他赴美期間途經正在修建中的蘇伊士大運河,預感世界將被打通。
1864年5月,曾國藩最得力的助手、江蘇巡撫李鴻章在一份奏摺中說:“鴻章以為中國欲自強,則莫如學習外國利器;欲學習外國利器,則莫如覓制器之器,師其法而不必盡用其人。欲覓制器之器與制器之人,則或專設一科取士。士終身懸以富貴功名之鵠,則業可成、藝可精,而才亦可集。”此議不但提出要學習西方,還試圖修改千年科舉制度的取士標準,在當時十分驚世駭俗。
1865年,中國第一艘實用蒸汽船“黃鵠”號建造成功。②同年,蘇淞太道道員丁日昌在上海虹口購買了美商開辦的旗記鐵廠,李鴻章又將丁日昌原來開辦的炮局及總兵韓殿甲的炮局併入,並新配備了容閎在美國購買的一批機器,曾、李兩人由此正式奏請成立“江南製造總局”。李鴻章在9月20日寫了一份很長的奏摺《置辦外國鐵廠機器折》,詳細說明開辦此廠的重要性。他認為“機器製造一事,為今日御侮之資,自強之本”,而且現在製造的機器是為軍事所用,日後一定運用普及,“洋機器於耕織、刷印、陶埴諸器,皆能製造,有裨民生日用,原不專為軍火而設”。他甚至預言道,“臣料數十年後,中國富農大賈必有仿造洋機器製作以自求利益者。”
江南製造總局一開始主要生產一些小型的裝甲快艇、步槍、火炮和子彈。1867年5月,曾國藩奏請朝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