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為“七七事變”。從這一天起,中國捲入一場長達8年的艱苦抗戰。
8月8日,日軍攻入北平城,隨即長驅南下進擊上海,超過400萬難民湧進租界。在後面的3個月裡,70萬中國軍隊進行了英勇的抵抗,11月8日上海淪陷。12月13日,首都南京淪陷,日軍實施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超過35萬軍民喪生。國民政府遷往重慶。日軍劍鋒直逼武漢,遙望重慶,東京宣稱將在3個月內滅亡中國。
戰爭爆發了。一切都變得身不由己。
在國家存亡的重大時刻,企業家們的事業是如此的脆弱,它如蠶絲在大風中飄蕩,大大小小的企業家跟那個時代中的每個中國人一樣,突然間與民族命運這個大道義站在了一起。
就在這場改變了中國命運的戰爭到來之前,中國商業界的人們在做些什麼呢?
先說宋子文和孔祥熙。就在戰爭爆發前的一個星期,他們做成了一筆效益超好的生意。7月1日,一家名叫揚子電氣的股份公司宣佈成立,它收購了當時國內最大的國營電廠—首都電廠。這是孔宋家族不勝列舉的、利用權力、化私為公的經典案例之一。
在1928年,作為新首都的南京城的供電能力十分不足,以至於“燈光黑暗,為全國所僅見”(張靜江語)。南京在晚清時建了一家官辦的金陵電燈官廠,民國建立後更名為江蘇省立南京電燈廠,名為官辦,實際由民間資本經營。國民政府定都南京後,當即將電燈廠作為“逆產”無償沒收,改名為首都電廠,被歸入建設委員會轄下。隨後,政府將電廠抵押,從銀行套得資金進行大規模的改造,同時給予了大量的優惠政策扶持,包括享受平價煤、低利貸款,甚至還以改善民生為名義由行政院撥款為電廠新增發電裝置。在政策大力輸血、市場壟斷經營以及“首都效應”等多重利好的刺激下,首都電廠迅速壯大並實現了非常好的效益。在1928年劃歸國營的時候,電廠的固定資產僅有21萬元,到1937年就增至958萬元,是原來的足足45倍。在很多年裡,企業的年均獲利率都在20%…25%左右,是當時國內效益最好的大型國營企業之一。 電子書 分享網站
1937沉船與拯救(2)
到1937年,奇怪的事情發生了。建設委員會以首都電廠需籌措鉅額發展資金,而國家一時難以籌措為理由,提出將首都電廠以及無錫的戚墅堰電廠—它在1928年前也是私人企業,後被收歸為國營—向社會公開招收商股,“以提高社會投資”。這一建議在該年的4月1日獲得國民政府訓令批准。僅僅過了一個多星期,建設委員會就完成了首都電廠的資產評估工作。它還迅速擬定了具體招股辦法,主要內容為:第一,將首都電廠、戚墅堰電廠合併,組織揚子電氣股份有限公司;第二,公司資本均定為1 000萬元,除建委會保留20%之外,其餘均招收商股。而商股的辦理工作交給了一家叫做“中國建設銀”公司的民營企業。
奧妙全藏在這家神秘的中國建設銀公司身上。它是1934年由宋子文親自創辦的一家股份有限公司,他在被迫辭去行政院副院長和財政部長的職務之後,轉身就成立了這家企業。當時他看上去已絕意仕途,他對張公權表示“決計棄官就商,且具做‘中國摩根’意願”。從表面上看來,公司是根據《銀行法》和《公司法》註冊的私營公司,但實際情形卻遠非如此簡單。公司初期的發起股份中大部分來自國家銀行與最大的十幾家商業銀行,後來漸漸都轉移到個人名下,特別是宋子文和孔祥熙家族的名下,其中,僅宋子文就以敦厚、悅愉、嘉禾等不同戶名擁有大額股份。公司的股東乃至董事和監察人不是政府主管財政經濟的高官,就是活躍於商界的金融大亨,或者本身就是身兼二任的人物,彼此之間很難劃清界限。因此公司自成立之日起就一直與政府保持著一種極為特殊的關係。建設委員會的委員長張靜江以及三名常務委員中的張嘉和李石曾二人既是建設銀公司的發起人,又是公司的股東,而且張靜江還是排名第一的監察人,張嘉和李石曾則都是公司的常務董事。①
建委會招收商股的整個過程,不論是擬具章程,還是吸收股份,一切都是在暗中進行,既未刊登招股廣告,又未對外公開宣傳。5月14日,揚子電氣公司在上海直接對外宣佈資本業已募足。7月1日,兩公司正式宣告合併,新組建的揚子公司董事長赫然就是宋子文。就這樣,建設委員會將其苦心經營近10年的國營企業,以招募商股的名義出讓給了特殊的私人公司。
中國建設銀公司、揚子電氣公司的創立以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