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3 / 4)

小說:跌蕩一百年 作者:九十八度

紗賺一個元寶”的暴利景象。申新在開工後的三年裡,棉紗產量從3 584件增加到9 811件,棉布產量從萬匹增加到萬匹,贏利更是驚人,從開辦當年的萬元增加到萬元,3年增長10餘倍。 txt小說上傳分享

1915作為抵抗的商業(4)

榮宗敬還幹了一件讓中國商界很長臉的事情。1917年,他出40萬元買下上海一家原本由日本商人經營的紗廠,改名為申新二廠。自1884年“紅頂商人”胡雪巖鬥絲慘敗後,上海棉紗業先為英美商人控制,後成日本公司天下。如今,中國企業竟有氣魄和能力收購日本企業,一時成了埠上讓人津津樂道的新聞。

榮家兄弟在這些年所取得的成就,是新一輪工業化浪潮的縮影。

仍以棉紗業為例。在1914年之前,中國每年需從國外進口棉布1 900萬匹、棉紗250萬擔,到一戰結束時已分別銳減到1 400萬匹、130萬擔,僅英國的進口棉織品,就減少了48%。而在亞洲地區,日本棉紗以細紗為主,中國市場則以粗紗為主,這就造成了巨大的需求空間,使得民族棉紗廠的贏利大增。據嚴中平等人編著的《中國近代經濟史統計資料選輯》顯示,在1916年,每生產一包16支紗可獲利元,到1917年贏利就猛升到元,到1919年,竟達元。

當時在江南一帶,除了高歌猛進的榮家產業之外,張謇的大生紗廠是最重要的棉紗生產集團。在1918年,大生兩家工廠的利潤率都超過了100%,1919年的兩廠贏利高達380多萬兩,創下最高紀錄,擁有紗錠數達萬枚,為國內第一。當時,上海報紙天天刊登大生的股票行情,大生是最搶手的股票。據時人回憶,“一股100兩銀子,紅利最高的時候分紅可以達到一股20兩,一些股金多的投資者,得到利息銀子甚至無法靠人力搬動,要用車子推。這就讓那些開始時不願意投資的人們後悔不及”。從1914年到1921年的八年間,大生兩廠的利潤累積超過1 000萬兩,這是張謇作為企業家的巔峰時刻。

紡織業的暴利讓所有人都垂涎三尺,投資者紛湧而入。專門從事紡織裝置引進的慎昌洋行在一份報告中記錄當時的熱烈景象:“對於紡織裝置材料來說,其需求是如此的強烈,以至於那些購買者所關注的只是如何迅速地提貨,而不是價格問題。”尤為突出的是,紡織業的暴利甚至把政客、軍閥也紛紛吸引進來,這又以天津最為突出。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天津還只有一家擁有5 000枚紗錠的小型紗廠,到1918年前後竟冒出6家紗廠,投資總額達到199萬元,紗錠總數萬枚,成為當時中國棉紡織工業的第二大中心。

而細研天津紗廠的資本結構則非常之有趣。以規模最大的四家紗廠華新、恆源、裕元和裕大為例,其25個大股東竟有23個是民國政府的重量級要員。其中,有三個民國大總統黎元洪、徐世昌和曹錕,兩個政府總理段祺瑞和龔心湛,五個內閣總長和次長鮑貴卿、曹汝霖、王克敏、王楫唐和徐世章,四個省長或省督軍張作霖、陳光遠、倪嗣沖和田中玉,其餘不是部長就是次長。這些人以官僚或軍閥之身,組成一群錯綜複雜的利益集團,投注實業,攫取暴利,實在已難分公私。這些紗廠在經濟高漲期當然順風順水,成長迅猛,而到了經濟危機關口卻毫無競爭力,到30年代初,四大紗廠已有三家落入日本商人之手。 電子書 分享網站

1915作為抵抗的商業(5)

除了棉紗之外,幾乎所有的生產資料和消費品都在戰爭中需求大增。以有色金屬鎢為例。1913年,每磅鎢的價格為美元,到1916年就漲到美元。用於軍備的皮革、羊毛、麵粉以及英國軍人大量消費的紅茶等等,都是戰時緊俏品,中國成了原料的大供應商。還有一個有利的事情是,戰爭加速了各國的貨幣鑄造量,白銀需求大增。在1914年,每一盎司白銀為美元,到1919年就上升到了1。 12美元。作為一個傳統的“白銀帝國”,中國因此大受其利。據美國商務部的一份報告,1917年的7 000萬中國銀元就足夠償付上一年所要付的1億元債款,這大大增強了中國貨幣在國際市場上的購買力。

在大好的經濟發展環境下,各種企業立法工作也得到了推進。

1913年10月到1915年12月期間,張謇擔任袁世凱政府的農商部總長。在他的主導下,中央政府推出了商業註冊和公司註冊規則,頒佈了《合股企業法》,這個法律比清政府的《公司律》有了更細緻的規範,他還計劃使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