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學者們都沒有注意到另外一個重要的因素,那就是,支撐榮家兄弟、範旭東等企業家們的精神力量是一種民族主義的熱情,而這種熱情甚至成了一個商業競爭的武器。
按社會學家漢斯·孔恩(Hans Kuhn)的定義,民族主義是一種思想狀態,國家是政治組織的理想形式,也是文化創造與經濟繁榮的源泉。人的至高無上的忠誠就應該獻給國家,因為人的生命只有在國家的存在與國家的興盛中才有意義。在中國近現代史上,民族主義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命題,它像一根敏感而脆弱的神經,稍有撥動,就能引發喧天的風潮,其後果甚至讓撥動者自己都無法預料或控制。100多年以來,外國人帶給中國人的恥辱是如此的平常,這些記錄包括一切可以想象得到的方式,從鉅額賠款到割讓國土,從火燒皇家園林到兩個外來軍隊在中國土地上交戰,這些足夠寫成一本厚厚的教科書。
最讓近代國人有恥辱感的典型事例是一塊“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牌子。在當時商業最繁華的上海,很多高檔的消費場所甚至公園都不讓華人進入。1907年,上海士紳李維清在其編寫的小學課本《上海鄉土志》中記錄:“黃浦公園尚許洋人之養犬入內,獨禁華人,此乃奇恥!”據上海文史研究館的高齡館員姜豪口述,他在1921年從寶山鄉間到市區來讀書,在外灘的黃浦公園還親眼看到過“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牌子,它是長方形的,掛在公園門口的南側。這牌子如同一塊烙在每個中國人臉上的火印,雖死猶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