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3 / 4)

小說:跌蕩一百年 作者:九十八度

,以氯化鈉與石灰石為原料的“蘇爾維法”是最先進的技術,西方國家在這方面已經形成專利壟斷,對外絕不公開。當時在中國壟斷純鹼市場的是英國卜內門公司(Brunner Mond)。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遠洋運輸困難。英商乘機將純鹼價錢抬高七八倍,甚至捂住不賣,使許多民族布業工廠陷於停頓。範旭東曾到卜內門的英國本部參觀,英國人嘲弄地說,你們看不懂制鹼工藝,還是看看鍋爐房吧。

1915作為抵抗的商業(9)

範旭東決意雪恥制鹼,一群跟他意氣相投的青年科學家聚攏在了他的周圍,其中有蘇州東吳大學化學碩士陳調甫、上海大效機器廠的廠長兼總工程師王小徐、東京高等工業學校電氣化學專業畢業生李燭塵和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化學博士侯德榜。這是企業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科學家團隊,李燭塵日後出任共和國的食品工業部部長,侯德榜因獨創的“侯氏制鹼法”而聞名世界。

1918年,永利制鹼公司在塘沽成立。陳調甫和王小徐在範旭東的家中建起了一座3米高的石灰窯,製成一套制鹼裝置,進行了3個多月的實驗之後,打通了工藝流程,製出9公斤合格的純鹼。

永利經歷的磨難更甚於久大,其前後竟長達8年之久。在工廠的籌備中,壟斷制鹼技術的幾大國際公司嚴格保密,幾乎無法採購到成套的機器裝置,一切都需重新設計、鑽研自制。

英國人知道這個範旭東不可輕視,便想方設法欲將永利扼殺在搖籃之中。卜內門公司遊說北洋政府財政部,試圖透過《工業用鹽徵稅條例》,規定“工業用鹽每擔納稅2角”,這將使每噸鹼的成本憑空提高8元,讓實驗中的永利難以承擔。時任財政部鹽務稽核所的會辦是英國人丁恩爵士,他當然竭力促成此事。範旭東憤而上告北洋政府行政院,起訴財政部鹽務署違反政府頒佈的准予工業用鹽免稅30年的法令,幾經周旋,才得勝訴。

1924年8月,永利投入200萬元,終於產出了第一批成批次的鹼製品。可是,令人失望的是,這批鹼製品仍是紅黑相間的劣質鹼。訊息傳出,英資公司發出一陣嘲笑之聲。此時,4臺船式煅燒爐全部燒壞,無法再用,全廠一度被迫停產,苦候數年的股東們已是失去了耐心,唯有範旭東仍然咬牙堅持。卜內門公司乘機要求與範旭東會談,希望入股永利,範旭東以公司章程明確規定“股東只限於享有中國國籍者”為理由,予以回絕。一年多後的1926年6月29日,永利終於生產出純淨潔白的合格鹼,全廠歡騰。範旭東眼噙熱淚,對身旁的陳調甫說:“這些年,我的衣服都嫌大了。老陳,你也可以多活幾年了。”範旭東給產品取名永利純鹼,以區別於“洋鹼”。8月,在美國費城舉行的萬國博覽會上,永利純鹼榮膺大會金質獎章,專家的評語是:“這是中國工業進步的象徵。”

範旭東的堅持,可謂壯烈。

在“黃金十六年”裡,民族企業的崛起是一場與外資企業全面競爭的大商戰。在相當長的時間裡,洋麵、洋布、洋火、洋鹽、洋油(煤油)佔領了幾乎所有的民生市場,民族企業的“進口替代運動”便是在所有的領域內與國外公司展開一場面對面的競爭,進行一一的收復。於是,鄭觀應在40年前就預言過的“兵戰之外的商戰”無比激烈地展開了。

1915作為抵抗的商業(10)

在幾乎所有重要的產業領域裡,我們都看到了中外企業對峙的景象:棉紡市場上,榮家兄弟、張謇等人的對手是日本的多家棉紡株式會社;紡織機械市場上,華資大隆機器廠的對手是兩個美國製造商—薩科–洛厄爾機器廠和維定機器廠;火柴市場,劉鴻生的大中華火柴公司與瑞典火柴公司和日本鈴木會社殺得難解難分;出版市場,商務印書館和中華書局與英資兆祥洋行勢同水火;制鹼與肥料市場,是天津永利制鹼公司與英資卜內門和帝國化學工業之間的競爭;肥皂市場,是五洲皂藥廠與英資聯合利華的競賽;水泥市場,周學熙的啟新洋灰廠與日本水泥及英資青洲英妮公司打了一場長達10年的對手仗;鋼鐵市場,漢陽鐵廠與日本南滿株式會社難分高下。

對於這些中外商戰,後世史家的評論各有不同。鄭友揆、謝諾等人認為,這是一場“不平等的競爭”,外國公司在“獲得資金、尖端技術、管理效率以及政商特權”等方面擁有強大的優勢。而侯紀明、鄧伯格等人則得出相反的結論,他們認為,中外競爭是平等的,華資企業在“瞭解本地市場、民族主義、勞動力成本低廉和企業易於轉向”等方面更有優勢。這些觀點各有成立的地方,不過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