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1 / 4)

並不久遠,日本仍然保持著頑固的封建特徵。此外, 1868年後的精英統治者自覺並蓄意保留日本的歷史特點。而且,新的統治集團核心是由武士組成的,這意味著其部分價值觀會延續到明治維新時期的日本,並貫穿後來的歷史。“二戰”後的日本,與後明治維新時期的日本一樣,一直由管理階層即武士的後裔統治,真正運營大型企業的不是那些企業家,而是他們;他們主宰自民黨;他們支配內閣;誠然,正是他們建立了在日本治國過程中發揮著中心作用的官僚機構。

甚至連統治方式也深深地烙上了歷史的印記。據日本歷史記載,大多數時候,權力都被分成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中心,這種現象一直延續到今天。天皇從事禮儀性和象徵性的國事活動。國會只享有少許真正的權力。日本首相的權力遠遜於其他任何主要發達國家總理的權力,任期相對短暫,之後可能便被執政自民黨的其他成員替代。內閣會議主要是禮儀性的,會議持續時間不會超過15分鐘。儘管日本擁有正式的多黨制度,但是自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來,自民黨便盤踞權力的寶座,享有長久未衰的執政權,該黨內的各個派系實際上發揮著比其他各黨都重要的作用。因此,日本的權力分散在一系列各不相同的機構中,類似的情形在日本歷史上俯拾皆是。從美國佔領行將結束開始,日本一直被西方視為一個*國家,但是實際上,它與任何西方*國家都極為不同,讓人們不禁開始懷疑,用“*”這個詞來形容日本,是否妥當。日本可能從1868年就開始發生變化,但是歷史的影響力卻持續存在,經久不衰。。 最好的txt下載網

第二章 日本:現代國家但非西方國家(9)

向西方轉變

明治維新以後,日本的使命是跨越歷史的鴻溝,拉近與西方的距離,效仿西方國家,取得它們的尊重,至少要在經濟發展水平上,趕上西方國家。趕超西方變成了這個國家新的行動指南。在日本人心目中,1939年以前的西方主要意指歐洲國家;而1945年之後,美國便以壓倒性優勢取代了歐洲,成為西方代表。當然,核心問題是經濟增長,但是日本始於明治維新時期的殖民擴張,也應歸功於效仿歐洲的願望:成為一個現代化強國,日本必須擁有自己的殖民地。正是覬覦領土的野心,將日本捲入了太平洋戰爭,直至最終戰敗投降。那是一個極其羞辱的時刻:明治維新最初的目的恰恰在於防止西方國家對本國的統治,而此刻這個目標已經被破壞殆盡。1868年明治維新後的日本極力地效仿西方,在佔領殖民地方面也不甘落後,這最終造成了慘痛的災難。

然而事實證明,戰爭只是日本歷史上最壯觀的一段經濟增長時期的前奏。1952年,日本的GDP小於殖民地馬來西亞。經過一代人的努力,日本已經從農業國家轉變為成熟的工業化國家,1950~1970年人均GDP增長率高達,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成就。20世紀80年代,日本的人均GDP已經超過美國和歐洲,並具有最強大的金融實力。這是一場非同尋常的變革,但是沒有持續下去。20世紀80年代末期,日本的經濟泡沫最終破滅,在隨後的15年裡,經濟幾乎停滯;與此同時,美國創造了一種新型經濟模式,在一系列新興行業和技術領域(特別是網際網路行業)展現出相當的活力。日本對此的反應都頗具啟發性——無論是從人們對日本的評論來說,還是從所有非西方國家趕超西方的過程中固有的困難來看,都是如此。

20世紀80年代日本取得自明治維新後最為顯著的成就,它最終趕超了西方國家,但同時也埋下了日後危機的種子。自1868年以來,日本的首要目標便是趕超西方國家,1945年以後,這種雄心主要體現在經濟方面。但是,當這個目標最終實現,當趕超或多或少地完成,當日本在許多方面都成為名副其實的最發達國家,甚至在一些方面具有絕對領先地位時,又將發生什麼呢?當明治維新的目的最終達成,下一步做什麼?日本沒有答案,該國陷入了一種生存主義危機。人們一直習慣於從純粹的經濟角度來說明日本的泡沫經濟,但是這裡也存在著一種更深刻的文化和心理上的解釋:這個國家及其機構,包括公司,完全失去了方向感(見圖2–4)。

歷史並沒有賦予日本改變前進方向的能力和基礎。自1868年開始,日本的每個歷史轉折點,都表現出該國對其長期目標的持續追求和堅韌不拔的非凡能力。日本可能被人們描繪成依賴單一路徑,其制度保證日本能夠堅持走自己道路。這產生了一種強大的內部凝聚力,使該國能夠極其有效地實現長期目標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