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3 / 4)

庭,歐洲人在隨後幾個世紀中都認為國家責任僅僅是立法。以上情況也有力地說明了,中國的發展是獨特的,這也駁斥了其他國家必須遵守以歐洲為中心的發展路徑的單一觀點。

總之,事實上恰恰相反:中國很久以前就獲得了一個“現代國家”的許多特徵,與歐洲的歷史程序相比,它應該已經完成了向現代國家的轉型。此外,從後來的17世紀起,在這些力量的驅使下,歐洲民族國家的擴充套件逐漸向外向型轉變——戰爭的危急、國家對財富的追求、政治代表的呼籲,這些都與中華帝國形成和發展的因素截然不同。與歐洲不同,官僚機構在中國已經存活了1 000年;它很少與鄰國發生戰爭,大部分時間都與鄰國相對和平地共處,雙方維持著朝貢體系內的關係。甚至在辛亥革命爆發後、清王朝的統治已經走向滅亡時,公民身份對於中國來說還是一個很陌生的概念。在中國和歐洲,國家創造的活力幾乎在所有方面都存在著深刻的差別。

內憂外患

19世紀的最初幾十年,清王朝面臨的問題開始逐一顯現。它第一次嚐到的苦痛,是最終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被英國打敗。在後來的19世紀中葉,隨著經濟困難開始增多,加上一系列地方起義和四次影響巨大的起義活動(即1855~1873年的雲南回民起義,1862~1873年西北地區突厥後裔發起的另一場回民起義,1853~1868年北方的捻軍起義,以及1850~1864年的太平天國運動),清朝統治開始動搖。

在所有這些叛亂中,太平天國運動是影響最大的一次起義。由於清政府在鴉片戰爭中與英國交鋒失利,王朝政權的統治基礎已變得岌岌可危,加上1848~1850年發生的嚴重洪澇災害和饑荒,太平軍首領認為舉事的條件已經成熟。太平天國運動最先從中國南方開始,隨後跨越長江下游的許多肥沃地區,輾轉到北部和西部,直逼北京:據估計,這次起義造成了大約2 000萬~4 000萬人死亡。太平天國運動的創始人洪秀全極力向眾人說教自己對基督教《舊約全書》的看法。保羅·柯文將太平天國的思想體系描述為,“一種融合了福音派基督教、原始共產主義、性清教和儒家烏托邦主義的怪誕鍊金術”。起初,這場運動得到了從北方遷至南方的各少數民族尤其是客家族的大力支援,幷包含一股強烈的反滿族勢力(清王朝是滿族人的天下)。運動持續了幾年,但結果一直不甚明朗,最終為清王朝和英法聯軍所*。儘管清王朝最後取得了勝利,表明它仍然擁有非常強大的力量,但是其道德權威已經受到了嚴重的損害,而且再也沒能恢復。

第三章中國:動盪的歷史與翻天覆地的變化(9)

太平天國運動失敗後,西方國家日益增強的勃勃野心和侵略行為,逐漸成為19世紀70~80年代的清朝所面臨的主要問題。在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清朝設法抵制英國的要求,但未能成功,最後只能允許進口產自印度的鴉片,並與英國簽訂了《南京條約》,這是中國近代簽訂的許多不平等條約中的第一個,它涉及賠款、割地(損失香港島)和設立4個通商口岸等內容,英國在這些口岸享有特許權。不過,鴉片戰爭失敗造成的影響是有限的。鑑於英國入侵的事實,清朝政府沒有被迫重新考慮自身的態度:實際上,這個王朝國家繼續對英國和其他國家一視同仁,無論是北方草原還是中亞地區,再或者是其在東亞和東南亞的附屬國,例如朝鮮和越南。中國人的優勢心態和自信意識仍然頑固地存在。這種狀況一直到第二次鴉片戰爭才開始有所變化,在這場戰爭中,英法聯軍洗劫併火燒圓明園,最終與清政府簽訂了《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這些條約導致了一連串新的通商口岸的出現,在通商口岸地區,西方公民被授予治外法權;容許其建立外國軍事基地;傳教士享有在中國境內旅行的自由;給予更多的賠款。中國開始失去對一些重要管轄區域的控制權。

1884年,在對越南戰爭中,法國成功粉碎了中國海軍。在歷史上,越南長期保持與中國的朝貢關係,如今卻被法國殖民統治顛覆。海軍之戰暴露了一個發達的歐洲工業國家同一個農業大國之間的懸殊差距。戰鬥剛開始,中國的旗艦就被魚雷炸沉,不到一小時,所有的中國戰艦都被摧毀,從此,法國控制中南半島的道路變得無比通暢。

但是,起決定性作用的轉折點是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如同與法國的戰爭那樣,這關係著中國對其附屬國的影響力,朝鮮許多世紀以來一直是與中國關係最近的附屬國之一。面對工業強大、越來越咄咄逼人的鄰國,中國遭受了屈辱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