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7部分(3 / 4)

小說:貞觀大閒人 作者:花旗

個跳出來,把李素想要的東西畢恭畢敬遞到面前,簡直把李素當成了他的第二個主子,這種態度令李素非常滿意,情不自禁給他點了五星好評,並且很大方地把從李治那裡敲詐來的值錢小玩意扔兩個給他,借花獻佛嘛,反正慷他人之慨。

至於那位名叫付善言的都尉,自從李素一腳把李治踹飛後,付善言對李素就不大友好了,哪怕後來李治跟李素的關係非常親近無間了,付善言對李素的態度仍是冷冰冰的,這個……李素就不得不給他打個差評了。

兩天後,隊伍行至雍州,雍州刺史領全城官吏出城十里相迎,在李素的授意下,李治婉拒了入城的盛情邀請,隊伍只在城外紮營,第二日清晨悄悄拔營離去。

過了雍州再往北,不知是不是心理錯覺,李素總覺得天氣變得更寒冷了,一路上隨處可見未曾融化的大雪,明明已是立春的季節,可這裡仍然滿目蕭然,沒有春暖花開的燦爛景色,沒有春意盎然的綠樹紅花,更不見農戶滿懷喜悅結隊春播的欣欣氣象,觸目所及皆一片蕭瑟,土地又冷又硬,田地荒蕪,連野草都不見一株,放眼望去,遼闊的田地裡竟感受不到一絲生機。

走到這裡,李素的心漸漸往下沉,就連沒心沒肺的李治,此時臉上也看不見笑容了。

******************************************************

PS:馬上就520了,大家有什麼想對我說的嗎?(期待臉)…………(未完待續。)

第五百八十章 凍土難播

出雍州繼續北行,李素一行緩緩朝蒲州方向走去。

這裡仍屬於關中地區,大唐的關中相對而言算是比較富庶的地方了,畢竟是以大唐國都長安為中心,許多國內的商賈和國外的胡商們為了逐利,紛紛滿載貨物特產朝長安蜂擁而來,可是長安只有這麼大,每天能消化的貨物量只有這麼多,漸漸造成了嚴重的貨物積壓和過剩,這個時候怎麼辦呢?世上沒有能難倒商人的難題,所以商人們便很識時務地往長安周邊蔓延,將貨物傾銷到長安鄰近的城池。

雍州,蒲州等這些城池,便是典型的得益者,它們離長安不遠,只有數百里,長安城無法消化的貨物,很自然的便由這些周邊城池來消化,由此便造成了長安富庶,而周邊城池也不差,由點而擴散到面,最後輻射整個關中地區,帶動了關中地區的繁華。

可是,大唐終究還是以農業為主的時代,糧食作物決定民生,所以每年的春播,秋收,對大唐百姓來說都是一等一的大事,每年立春後,皇帝都要率領百官在太極宮的農壇祭天祈福,求得一年的風調雨順,每年秋收後,皇后還要領朝中諸臣的誥命家眷親自下田,將秋收時遺落在田裡的麥粒一顆顆揀回來,以此表示人間百姓的惜福,從貞觀元年開始,長孫皇后便親自主持這個儀式,每年皆是如此,一直到她去世。

由此可見,農耕對百姓來說是多麼的重要,天下百姓絕大多數都是農戶,農戶所求不過溫飽,所以每天的氣候對農戶來說,便是性命攸關的大事。

李素一行出了雍州後。看到的一幕幕卻非常觸目驚心。

如今是春播時節,正是農戶們成群結隊下田勞作播種的黃金時期,可是雍州城外的田地裡卻人影俱無,一片蕭然景象,路上仍有未化的些許積雪,隊伍沿路行走半天才看見三三兩兩的農戶。每個人愁眉苦臉,長吁短嘆,蹲在田邊定定注視著田地發呆。

李素的心情徒然沉重起來。

身在長安時尚不覺得,可真正北行以後,李素才發現今年這場雪災是多麼的嚴重,對大唐對百姓造成了多麼不可彌補的後果。

一整年的生計,便在未化的積雪裡消弭殆盡!

這裡,還屬於關中,田地已然這般嚴重了。若進入晉州晉陽境內,不知是怎樣的光景?

騎在馬上,李素抿緊了嘴唇,眼中露出無比凝重之色。

如果說李世民派他出來作為欽差處理災後事宜時,他仍未放在心上,只把它當成尋常一樁公差的話,到了今日,李素終於對這場雪災正視起來。

出雍州三十里後。放眼望去,一片廣袤無垠的平原。李素出身農家,一眼便知這是一塊上好的良田,地勢平坦,依山傍水,好一派悠然田園景象,可今日看去。足足上千畝的田地裡,竟連一個春播的農戶都沒有,好好一片良田,無聲中透著一絲死氣,看不到任何生機。

“全軍停下!”李素騎在馬上。忽然揚手大聲下令。

千多人的隊伍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