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著篝火的百姓們眼巴巴地望著那一口口冒著熱氣的鐵鍋,不住地吞嚥著口水,眼中的飢色與極度的渴望交織成一片,口水咕咚聲此起彼伏。
在所有人極度期盼的目光裡,一名名伙伕同時揭開了鐵鍋,粥香滿溢,群情歡動。
攜家帶口的難民都隨身帶著行李,行李裡最不可缺少的便是吃飯的傢伙,於是一隻只或新或舊或破的陶碗齊嶄嶄地掏出來。
到了這般時候,百姓們仍舊保持著高度的素質和道德節操,沒人爭沒人搶,更沒人一哄而上,每個人捧著陶碗,自覺地排好隊,空曠的平原上很快排出數十支蜿蜒而有序的長隊,緩慢而安靜地向前挪動。
李素和李治不知何時出現在城門吊橋外的小山坡上,靜靜地看著數十支隊伍挪動,李素露出了淡淡的微笑。
因為官倉的糧食,民心算是暫時穩住了。
說是“暫時”,是因為官倉的糧食只夠百姓吃十天,或者更少,只要晉州官府發放賑糧的訊息傳出去,聞風而來的百姓只會越來越多,可官倉的糧食卻只會越來越少,越來越不夠吃。
留給李素籌措糧食的時間不多了,非常緊迫。
小屁孩李治看起來卻很高興,屬於那種沒心沒肺的高興,當然,出發點是好的,看著難民們有糧食吃,李治就覺得自己同意開啟晉州官倉的事幹得無比漂亮,父皇知道了必然不會責怪他,反而會狠狠誇他,事急從權的道理,自小跟在父皇身邊的李治早已懂了。
“若百姓們每日都能吃上香噴噴的米粥,這場天災和**想必可以化解於無形,那該多好啊。”李治感嘆地道。
李素斜瞥了他一眼,沒吱聲。
還是個孩子,沒必要為他說的每句蠢話較真,李素很懶,懶得較真。
李治卻是個聰明的小屁孩,而且極擅察言觀色,李素流光一閃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