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井,挑土,運糧,修城牆,這些都需要人去做,所以下官以為,眼下西州需要擴充城池和民居,將下面所轄縣鄉的百姓移居過來,人口增加了,對商人的吸引力也大了,商人絡繹而來,百姓們被募工的機會也大了,二者互利互惠,有百利而無一害……”
曹餘點點頭:“收人這點,本官很是認同,‘以人為本’四字頗為精妙,西州城裡人丁旺盛了,許多事做起來也方便,更重要的是,城池增加了人丁,此事報上朝廷,陛下和朝中諸臣想必會對西州多幾分重視,畢竟一座孤懸大漠的兩萬人城池,和一座孤懸大漠的十萬人城池,兩者是大不一樣的。”
李素呆了片刻,也只好笑著附和,好吧,殊途同歸,大家的結論能保持一致就夠了。
“‘攬工’,意思是招攬工匠,手藝人,未來西州若欲大治,工匠和手藝人很重要,他們是建城的基石,砌牆,是指修砌城牆,嗯,咱們西州城牆什麼樣子,相信曹刺史比下官更清楚,練兵的意思很簡單了,下官還是建議將外面巡邊的另一個折衝府調任回城,只留百十斥候佈於邊境,西州離國境不遠,朝發夕至並不貽誤戰機,至於募鄉軍……”
說到“募鄉軍”,曹餘的眉頭皺得更深了。
李素將他的表情看在眼裡,無奈的暗歎一聲,卻不得不硬著頭皮道:“朝廷不肯增調府兵,西州數百里方圓只有兩個折衝府的守備,抗擊小股外敵猶可,若有朝一日突厥,高昌,龜茲,吐蕃這些鄰國忽然結盟聚集,組成大軍兵臨西州城下,靠咱們區區數千人馬,西州能守得住嗎?”
曹餘神情陰沉,沉默許久,冷冷地道:“不論何種理由,私募鄉軍可是犯了大忌,本官承擔不起這樁大罪。”
“朝廷那裡,下官願獨自具名上奏,這件事下官一力擔之。”
李素說這話很有擔當,上奏嘛,很簡單,又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天下哪有這種便宜事?李世民既然把他扔到這個孤城裡,又不給他調兵撥錢糧,那麼就得容許他再募鄉軍,否則……乾脆還是把他調回長安吧,兩條路,讓李世民自己選。
誰知李素這句擔當,卻令曹餘變了臉色。
“本官承擔不起的大罪,李別駕承擔得起?”曹餘斜眼看著他,眼中似乎閃過一抹冷意。
李素心中苦澀之意更深了,說變臉就變臉,果然,我們的友誼太脆弱,經不起歲月的推敲。
“曹刺史誤會了,下官也是一片公心為了西州……”
曹餘目光淡然,掃了手裡的方略一眼,屈指輕輕朝紙面上一彈,嘆道:“一片公心者,豈止李別駕一人哉?可是,有時候公心難免也會辦錯事的,今日李別駕所呈方略,除了收人這一款本官頗為認同外,餘者……呵呵。”
我呵呵你妹,呵呵你一臉!
李素心裡也冒出一股怒意,目前的處境說是生死攸關也不算過分,所以李素寫這些方略的初衷,倒也並非出自為國為民之類偉光正的念頭,而是為了自己不會死於戰爭。情勢已這般危急了,而這位刺史大人卻仍舊不慍不火,似乎一點都不著急。
“募鄉軍可以不提,那麼招商和重修城牆呢?這兩樣也不行?”李素直起身子問道。
曹餘淡淡地道:“西州地處大漠,說是與世隔絕亦不為過,招商?談何容易!修城牆就更難了,沙漠裡沒有磚石,沒有物產,拿什麼來修?若靠那些商隊運來,如此浩大的工事,錢糧誰來出?李別駕,本官相信你的想法和初衷是好的,可是……終究太不可取了,完全不可能做到的。”
深深注視著李素,曹餘嘆道:“君本名士才子,閒暇時何不安心讀書作詩作賦,何苦參與這些繁雜俗事之中?”
這句話聽著很溫和,李素肺都快氣炸了。
輕蔑,鄙夷,還有幾分說不清道不明的詭異心思,全在這句話裡體現出來了,或許,這才是真正的曹刺史吧。
沉默片刻,李素忽然大笑了幾聲,拿過矮案上的方略,朝曹餘拱手:“今日確是下官唐突冒失了,還請曹刺史恕罪,下官告辭!”(未完待續……)
封推感言兼求雙倍月票!!
忽然發現自己沒寫感言,實在是罪過……
首先感謝諸位兄臺,謝謝老朋友多年不離不棄,謝謝新朋友耐心十足,多謝你們能夠容忍我這朵風一樣的男子,老賊碼字不快,無法做到像別的作者那樣一天五更十更的,對我來說很難,但老賊的態度還是很端正的,而且更新一直很有節操,對吧?
其次感謝各位編輯的器重,尤其感謝主編ZENK和責編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