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感冒中,抱著一盒“抽抽紙”,配合響亮的鼻腔清理動作,我嘩啦啦嘩啦啦地“胡扯”。閨中密友在身邊,吃著我的“病號水果”,看著我的動作,眼光裡有憂鬱。我安慰說:小感冒,別擔心。不料對方囁嚅半天,說出一句:你扯紙的時候有沒有想過大森林?我的眼前開始浮現出大片花花的樹木和森林,很佩服女友,覺得她是小資中的小資,因為她能從紙巾想到大森林,這促使我拋棄了原先的“小資唯紙巾論”。病好了,又快快活活到處吃喝,突然發現這個MM竟然也用紙巾,當即提醒她大森林的問題,人家回答:“我用的是進口紙巾,保住了咱們的大森林。”再次佩服。過了—段日子想到一個問題:會不會咱們的大森林變成了紙漿出口,再變成紙巾進口,咱們非但沒了大森林,連當中的加工費都沒有賺到。腦子亂了,就反思不下去了。
關於紙巾和小資還有以下幾件事實:1.去鄉間小住,收拾行李的時候細細掐算究竟要帶多少包紙巾,帶多了不划算,帶少了肯定無處補給,真是很困難。2.夏天,看見對面走來的女郎額上臉頰“巴”著紙巾碎屑,她衣飾完美,頗為自信。我和她素不相識,不便去提醒,她昂然離去,繼續徜徉街頭,我忐忑。3.在茶館聊天,*漂在茶裡,小匙碰在杯沿,來了個高大威猛的男生,兩粒扣的西裝只扣上粒,微笑著坐下,隨後將手放到外套內袋摸索,想他在取煙,覺得這個人今天的衣服很配七星煙的包裝,眼看他的手抽出來了,我笑了——不是因為猜對了,而是猜錯了,他拿出的是一包紙巾,雖然包裝紙顏色很配他的西裝,可卻有不可言說的滑稽。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No。2 完美主義者(18)
()
從“紅高粱”快餐店談開去
∷∷ 黃平
朋友告訴我紅高粱快餐連鎖公司新近在北京王府井麥當勞對面開了一個餐館,專營中國北方的傳統燴麵,生意還蠻不錯。週末下班,我正好路過王府井,順道看了看,發現果真全都是燴麵系列,加上一些中式小菜和飲料。價格也比麥當勞便宜一半左右,裝潢樣式倒是麥當勞式的,連餐館標記也與麥當勞大同小異。
據紅高粱北京公司的總經理喬贏先生對我說,雖然這家小餐館才開張不到一個月,但是生意火爆,而該公司的目標是與麥當勞競爭,最終要做到“哪裡有麥當勞哪裡就有紅高粱,但是哪裡有紅高粱卻未必就有麥當勞。”這位喬先生列數了如下理由作為自己自信的依據:1。中國文化的歷史比美國文化的歷史悠久;2。中國人的經營之道不會比美國人次;3。就食物說食物,中國食品在營養、味道等方面都不比美國食品差,而加上在中國開餐館,中國人自己投入的單位成本要低得多。
這位年輕的總經理先生的話引起了我的一些思索。其實,文化歷史悠久也許反而正好敵不過後來的新興文化,至於說經營之道,似乎現在還不敢一般地就說不比別人的次。至於食物本身,我們的傳統食物雖然色香味美一應俱全,但是不應忘記麥當勞是打著美國文化的旗號風靡全球並長驅直人中國的。根據我在東歐和其他地方的觀察,人們熱衷於麥當勞(還有可口可樂、肯德基等),並非因為其有多麼可口,而更多地是因為欣賞這類食品,對於發展中國家和才開放的社會的大眾來說,常常就意味著領略美國文化、體驗西方文明。我曾經於1989年以後在布拉格等地親眼目睹過市中心第一家麥當勞開張的盛況。儘管大街對面就有許多香氣撲鼻的傳統式餐館,卻備受冷落,而麥當勞卻是人山人海、水洩不通。有一段時間,北京只有王府井一處有麥當勞,我的一些高階知識分子朋友到了星期天,寧可專程從海淀跑過來,用他們自己的話說,“去不了西方,吃也得吃一回西方文化!”
如果只是吃一回,當然也沒什麼,問題就在於麥當勞決不只想讓我們吃一回。它花了很大的工夫改善經營,包括服務的態度、環境的衛生、辦事的效率(本來作為快餐店,還有價格便宜)等等,從而所向披靡地打向世界的各個角落。
如同所有的煽動並操縱消費主義的大財團、大公司一樣,麥當勞首先瞄準了天真的兒童(以及婦女)。喬贏先生對我說。麥當勞吸引了孩子們,而孩子只在消費群體中佔30%。但是我們不應該忘記,今天,在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的中國城鎮,孩子是年輕父母們(甚至還有年老祖父母們)的小皇帝或新上帝,我看到過一個電視廣告,其用一個孩子之口問“今天我喝了×××,你們喝了沒有?”然後一大群孩子高聲齊唱:“我們都喝了!”完全可以想象,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