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沒有喝的孩子會對其父母和爺爺奶奶說什麼。消費主義的絕招,就在於在高高興興、吵吵鬧鬧的氣氛中,神不知鬼不覺地製造出一種抑制不住的購物慾望,使你欲罷不能,不論你的經濟地位和實際購買力如何。
這種消費主義本身,是不分國界的,只要是大財團大公司,就要用鋪天蓋地的廣告來推銷來賺錢,這也沒有什麼奇怪,否則也就無所謂市場。只不過在麥當勞身上,還多了一層光環:美國文化。這可不能小看了。紅高粱的經營者們當然不是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所以喬總經理先生說,如果人家有可口可樂你就來個××可樂,人家銷售麥當勞漢堡包你就銷售紅高粱漢堡包,那就還是跟在美國文化後面模仿。 電子書 分享網站
No。2 完美主義者(19)
對我來說,你可以不跟在美國文化後面,但是真的就意味著你在弘揚中國文化嗎?是不是在用另一種形式推銷消費主義?對此,我們還要走著瞧。
()
不敢喝茶
∷∷ 杜比
北京新開了好幾家茶館,這是我從電視上知道的。茶館的老闆對著電視觀眾大談文化,講茶道,講老北京茶館裡該怎樣拿壺,怎樣倒水,講真正的龍井是在幾畝地的幾棵樹上,講什麼樣的茶該用什麼度數的開水來沏,還講梅花上的雪??這我記錯了,這是《紅樓夢》裡一個尼姑說的茶道。總之,講得博大精深,一杯茶裡盡是黃河水。
北京果然是首善之區,我在南方泡過兩回茶館,感覺特親切,北京一開茶館,動靜不小,先來了番文化教育。所以,我在去北京茶館之前可能得先去幾趟北京圖書館,養一養氣,否則,很鄙俗的一人,坦坦地就往那雅地兒去,不免心虛。
要養的這股氣,就是早年間計程車大夫氣。雖然我們這社會一天天粗俗起來,可還有人保留這股氣。比如某位朋友,老以美食家自居,他家裡也沒什麼明清傢俱,一輩子沒吃過兩回海鮮,日子過得清貧,可他能說。比如他家的炸醬麵,他就能說出一堆講頭兒,肉末兒怎樣,醬怎樣,碼兒又怎樣,說得天花亂墜,可還是一碗糟麵條兒而已。我還知道北京的一位破落皇族,*時過得特苦,吃窩頭就鹹菜,可鹹菜疙瘩也得切成細絲兒,據說,那絲兒切得可細了。
麵條的講究多了,就不是麵條了,而是麵條兒文化;鹹菜絲切細到一定程度,就是鹹菜文化。沾到文化的邊兒,就不是俗人,所以茶館老闆就不是一般的商人,他們不是阿慶嫂,他們有文化。
這是符合經濟學原理的,前不久,一個經濟學家說,一個公司產品銷路的好壞將取決於他們為這個產品編的故事,21世紀的經理們討論的將不再是產品,而是故事。如此看來,茶文化也是一道故事。
只是這故事太陳舊,壺也好,水也好,品茶的過程也好,這些東西如果是我們生活中的細節,自自然然地去講究,那還不失一份雅緻。如果這堆細節被挑出來讓大家去追求,那就逗了。有個相聲,說一個有錢人睡覺怎樣講究,一更天蓋什麼鋪什麼,二更天蓋什麼鋪什麼??折騰了一夜,結果沒睡。我怕哪天我去喝茶,品了半天,出門還得來瓶可口可樂。
()
過度詮釋
∷∷ 施武
“吐故納新”,這在我小時候是一句很有氣概的革命口號,它所指稱的是一些社會性的、歷史性的選擇或舉措,與生活情調無關,與生物本能無關。
在一個講究情調的時刻,我和幾個講究情調的朋友走進一個小飯館,這個小飯館一切正常,只是小,人不多;菜的種類很正常,只是量大得讓人覺得佔了便宜。突然,桌邊上的4個精緻小字像兒時玩具一樣不待自來地現身於我的眼前——吐故納新。環顧四周,此飯館裡每張桌子的四邊都影子一般印刻著同樣的字樣。看著拿起筷子準備進餐的朋友,這4個小字在一片曖昧的氣味中,變形得越來越有生物性,越來越有廣告的姿態,它似乎用—種很平靜很客觀的道理在告訴你,把舊錢都吐出來,你才能有機會進新的財。它也有另一種理解,在這另一種理解的暗示下,那幾個朋友正在把菜一口一口運進嘴裡的行為更為貼切的理解就是“納新”,那麼,我就疑心,我們正在坐著的椅子是不是馬桶,以備“納新”的同時“吐故”之用。 電子書 分享網站
No。2 完美主義者(20)
這飯我是沒法好好吃了。
我努力地擺脫在這一片菜香中“吐故納新”給我的不良暗示,我努力地向時間的反方向退,其費力程度與逆流而上等同。當我的記憶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