⑷似�叩偷募O蟆R幌畹餮斜礱鰨褐洩�畲蟮墓悴ッ教濉��醒餚嗣窆悴サ縑ü舶頌捉諛浚��諞惶捉諛扛哺譴鐧�70%以上,其餘7套節目覆蓋狹窄、受眾稀少。即便是第一套的黃金節目《新聞和報紙摘要》有效受眾也不過4000萬。八套節目,1000多人辦廣播換來的是年均1億多元人民幣的微量廣告收入。“國家隊”尚且如此,“地方隊”的情形只能更加不堪。據粗略統計,中國現有300多家電臺,廣播節目更是多達1900多套,但“節目眾多、聽眾量小、廣告資源稀少資金短缺”的問題在全國都具有普遍性。1900多套廣播節目換來的是21�90億的微量廣告收入,而同期電視為231�03億,報紙為188�48億。還有訊息說,全國所有廣播電臺一年的廣告總收入甚至比不上春節期間手機簡訊收入。廣播業的發展步履維艱。 但是,誕生於1920年的廣播,當今電子傳媒的最長者,真的喪失了生存空間嗎?在整合傳播日益成為主流聲音的今天,擔憂某種媒體會被取代的悲觀論調早已喪失了市場,而更多的思考已經集中在“媒體種類日益增多的現實情況下,個體媒體如何調整與重新定位”這一問題之上。 廣播的誕生地、廣播業最為發達的美國給我們以啟示。 事實上,美國也遭遇過與中國類似的情景。自從20世紀60年代電視佔據了媒介的中心地位後,美國的廣播電臺首次步入低谷,大批功成名就的明星隨著廣告預算轉到電視網,廣告銷售也一度跌到30年前的水平。廣播及時調整了自身的發展戰略,確定走專業化、特色化道路,特別創辦適合不同趣味不同層次的音樂愛好者的音樂型別電臺,如老式搖滾音樂臺、旅途音樂臺、專輯搖滾臺、美國黑人音樂臺、西班牙音樂臺等等,數目眾多的小臺大量誕生。這些電臺大都採用“音樂、新聞加談話”的模式,該模式被廣泛採用並被證明是成功的。另外,調頻廣播的出現給低谷中徘徊的廣播帶來了“第二個春天”,這種收聽效果優良的調頻廣播成為70年代美國廣播電視業中發展最快的電臺之一。電臺大多由十幾個人組成,以音樂或談話節目為主,節目的製作成本很低,且所有的電臺都有自己的目標受眾,以此贏得穩定的廣告收入。全美的11000多家電臺,1/3是低成本的音樂型別臺。這些低成本的電臺不但有效地抗衡了電視的衝擊,而且廣告收入連年增長,年平均增長達到10%。 美國的成功經驗給中國的廣播人以啟發:借音樂這一聽覺藝術的魅力,施展廣播自己的身手。1993年,北京音樂臺開播,這是中國第一家專業的音樂廣播電臺。開播後的第二年,廣告創收1200萬;1997年,便突破了4500萬,創造了廣播業的一個奇蹟。隨後,各地紛紛創辦音樂臺,並都在較短時間內躍升為當地收聽率名列前茅的廣播媒體。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為例。2003年12月2日,原中央三套“文藝調頻”全面改版為只針對青少年歌迷播出的純流行音樂電臺“音樂之聲”。據新生代市場調查公司2002年12月至2003年7月的市場調查結果顯示,“音樂之聲”自開播以來,依據聽眾最常收聽某一電臺人群的分時人次得出的收聽率排名資料來看,音樂之聲的有效收聽率大幅度領先於北京人民廣播電臺的各系列臺和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等其他電臺,在北京地區取得了31�13%的收聽率,位居第一,“音樂之聲”已成為北京人第一愛聽的廣播頻率;在廣東,聽眾最常聽的節目,首先是新聞時事,其次便是流行音樂;在江蘇省廣電總檯廣播機構的8套頻率中,據AC尼爾森公司2004年4月的調查,江蘇音樂臺的收聽率名列省級廣播第二名。不少國際廣告運營商在初次進入某地市場時,廣播廣告的首選便是音樂廣播。 為何音樂廣播會受到歡迎? 首先與音樂廣播得天獨厚的先天條件有關。一份NBC授權委託哥倫比亞大學所作的報告中說,廣播已經越來越少被看作是一種單純的娛樂方式,而是被當作為某種其他行為的陪伴。也有人說,廣播最富魅力的地方就是它的“軟”,作為軟性媒體,若能把握這一特點,在眾多媒體中,廣播就有了獨特的光彩。音樂廣播即是如此。無論哪種門類的音樂,都基本上具有無害性,它作用於人的情感和心緒,它只要求聽覺而不是更多器官的加入,由此展開想像即可。現代社會快節奏的生活使人們很難處於一種專注的接收狀態,人們要求短而精的資訊,要求整體流暢的音樂娛樂,因此,無需勞神費力看文字、影象的廣播,常常被當作“背景”、“伴音”而為移動人群,尤其是“資訊缺乏恐懼症候群”所接受。    txt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