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2 / 4)

子書分享平臺

音樂廣播帶動廣播媒體的再次崛起(2)

其次,音樂廣播適應了當今中國人生活方式的變化。中國人的生活節奏和心理節奏普遍加快,30年前人們圍坐一堂固定收聽廣播的場景只留存在泛黃的相片裡,廣播正在由固定收聽轉向移動收聽;隨著城鄉之間人群流動頻率的加大,以及電視在鄉村等邊遠地區普及率的進一步提高,廣播的核心受眾群實際上正在由鄉村轉向城市;人們對品質的要求在逐漸提升,由收聽調幅廣播轉向收聽調頻廣播甚至數字音訊廣播。在這一狀況下,廣播受眾的收聽習慣已從以往的“固定收聽”轉向“移動中的清晰收聽”,廣播越來越多地擔當起“貼身媒介”的角色,以往“嚴肅新聞的播講”與“長篇大論的宣讀”已悄然改變,“輕鬆娛樂的獲知訊息,在音樂與聊天中放鬆”已成為人們收聽廣播最重要的訴求。頗負盛名的美國傳播學經典教材《電子媒介節目設計與運營/戰略與實踐》在“音樂節目”一章中喊出一個誘人的口號“音樂廣播是一種生活方式”,曾讓中國的DJ覺得遙不可及,而現在,它幾乎已是部分中國人的寫照。 第三,音樂廣播更能彰顯現代廣播與受眾實時互動的優勢。來信、熱線電話、手機簡訊、網路BBS,或傳統或現代,各種溝通手段多管齊下;暢談觀點、採訪明星、點歌、聊天,全方位為聽眾提供音樂服務;舉辦歌迷見面會、音樂欣賞會、聽眾見面會,更撩起了廣播的神秘面紗,縮短了傳受之間的距離。 第四,音樂節目主持人,以不同於新聞類節目主持人的“軟”性角度,提供音樂的伴隨欣賞,傳播音樂資訊,引導受眾的音樂審美趣味,甚至干預受眾生活,成為一些青少年受眾的“意見領袖”,擁有較為強勢的話語權。總體而言,DJ們的影響力遠遠大過其他型別廣播節目主持人,甚至在同一場合出現時,獲得的掌聲多過電視節目主持人的情況也時有出現。 在中國廣播人的共同努力下,廣播業已走出低谷,以不可被取代的自身優勢,獲得越來越多的聽眾。一項最新調查表明,中國百姓中廣播的接觸率為64�4%,有7億多人聽廣播,收音機的普及率達69%以上,都市人聽廣播的比例更高達72%。同時,廣播媒體2002年廣告額的增幅超過了20%,其中尤以北京最為突出,已超過40%。目前,尚未有以全國為樣本的某一型別化電臺的收聽率和廣告創收的統計數字,但是,音樂廣播的貢獻份額無疑是最大的。 可惜的是,新聞與傳播學界的關注焦點,始終是電視、報紙、雜誌和網路,以廣播為課題的研究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呈現出缺位的尷尬局面。以北京廣播學院學報《現代傳播》2002年第6期為例。本期共刊載45篇論文,其中,論及電視的論文17篇,論及廣播的只有4篇。難怪業內人士有這樣的調侃之語:“廣播無學”、“廣播的理論研究總是跟不上現實的發展”。 與此同時,廣播從業人員因為工作強度大(不少人持續多年一天一檔甚至兩檔直播節目),競爭壓力大(多數電臺以收聽率的排名考核主持人績效),有的電臺還下達了廣告指標,多數音樂節目主持人長期忽視對專業的學理性研究。這些對於理性地思考音樂廣播非常不利。 我從事音樂廣播的主持工作已有十數年,親歷過作為傳媒者的心態和經驗;2002年起在母校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研究生學習期間,有意識地閱讀了海內外大量有關音樂廣播和DJ研究的專著和論文,實踐與理論之間小有心得,希望透過本書的寫作,整理積累經年的主持經驗,提供大量的原生態節目案例,以期對我的DJ同行和音樂廣播愛好者有所啟發;也願以此書和各地的大方之家共同探討音樂廣播的方方面面。&nbsp&nbsp&nbsp&nbsp

音樂對解說的依存

黑格爾強調音樂是情感和心靈的藝術,它是一種“把觀念內容從物質囚禁中解放出來”的聲音,是“一種靈魂的解放”,是“擺脫一切壓抑和限制的過程”,並“把這種自由推向最高峰”。 列維·施特勞斯說:“聲音的特性是流逝、逃逸,永遠同時間聯絡在一起,並且依附著運動。” MTV“設計師”之一的羅伯特·皮特曼認為:“音樂本身經常透過突出感情和情感應準確地發揮作用”,“不同形式的音樂所傳播的意義和形象只有在它們帶給我們別的事物時,即一種特殊態度或情緒時才有意義。情緒終究是沒有內容的,儘管它們既有質又有量;它們在特殊體驗和意義所處的世界內建構世界的‘基調’、‘肌質’或‘色彩’”。 這些權威人士從不同角度闡釋了自己對音樂特性的某種理解。音樂一向被稱為藝術類別中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