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電視臺等同樣處於改革程序中與受眾貼得最近的媒介。可以說,稍後報紙的輿情監督、電視的觀眾參與,都從廣播與聽眾的互動中得到啟示。 今天,從傳播學的視境來看,廣播對受眾的關注是暗合了市場驅動新聞學的原理的。約翰·麥克馬納斯說:“為了多出售一些廣告版面和時間,向受眾提供一些能夠吸引他們的內容,以保持和獲得受眾。當然,提供什麼樣的內容是由來自讀者和觀眾的反饋決定了。”注重與聽眾的互動,歸根結底,是為了讓受眾數字最大化。 不過,注重受眾、強化互動,應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各種傳統媒介和新興媒介的共同天職。但是,於音樂廣播而言,與聽眾之間的有效互動,似乎更為突出。在當今的受傳環境下,只有與聽眾進行有效互動,才算是完成了廣播的傳播過程。 朱立元的《接受美學》和張鳳鑄的《中國廣播文藝學》,都對廣播中聽眾的地位和作用進行了深入的分析。用他們的理論框架來觀照中國的音樂廣播,會生觸類旁通之感。他們的理論可歸納為以下幾點: 從“作品”這一概念看聽眾的地位和作用 按照接受美學的觀點,只有當聽眾以音樂的方式去傾聽音樂節目時,音樂廣播節目才能作為真正完整的音樂作品而存在,才獲得現實的藝術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