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tor)西方帝國計劃的宣傳員,也成了鐵路與土地的投機商,不過他的損失也非常慘重。拉爾夫·沃爾多·愛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以自己的方式認可了歐文的看法。儘管他憎恨這種除了財富之外什麼規矩也不講的市場新秩序,他把美國民眾普遍的投機風險偏好與他所謂的美國人在進取心、創新性與建設巨大專案方面的天才之間畫上了等號。雖然霍勒斯·格里利(Horace Greeley)也因為道德淪喪的賭博行為而大光其火,但是他發現自己內心深處也想為投機行為辯護。他認為投機偏好是美國國民性格中固有的東西,而且表明了社會秩序方面的*,這是一種機會均等的形式,它向勇敢者敞開了大門。
奸猾騙子(4)
入鄉隨俗的耶利米·丘奇(Jeremiah Church)對這種情況也持同樣的看法。他在日記裡寫道,在美國,“下到鋸木工人,上到總統,人人都是投機者,在他的手段所能觸及之處,到處都得依靠信用。”不管是哪種方式,那種迅速成為全國人民信仰的東西把丘奇和他的美國同胞們淹沒了。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報紙社論、政治演說、初生的美國文學、商業促銷的花言巧語都反覆重申:讓美國人的精神真正與眾不同的東西就是大膽進取的精神、探索未知世界的精神、意氣風發的信心,美國人相信超越了普通禮法的條條框框的東西一定是好東西,風險偏好不僅有助於獲取個人財富,而且也有利於這個蒸蒸日上的民族追求光榮的夢想。
儘管“豐收”一詞可能相對而言是比較正面的一個詞,但是如此自我膨脹的信心確實把美國人民變成了可以任人採摘的成熟果實。美國人開始為自己慶祝豐收。在小商販“北方佬喬納森”這個人物身上人們捕捉到了美國本土的商業欺詐能力。他看上去有點兒像山姆大叔,身形精瘦、生硬呆板、機智狡猾,但是卻又和藹可親、頗有魅力,會講一大堆民間故事,並且有很好的幽默感。他擅長與農村婦女打交道,知道如何達成精明的交易,但是他作為騙子所顯露出的兇惡的一面很快摧毀了這一切。一個更加邪惡的人物形象開始進入大家的視野。騙子在美國四處招搖撞騙,編造謊言並且兜售子虛烏有的世外桃源、虛無縹緲的集鎮和紙面上的城市,還有臆想中乾枯的運河、由“兩條鐵鏽斑斑的車轍”虛構出來的鐵路線。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就是這麼描述這些騙局的。
1842年,查爾斯·狄更斯來到美國旅行,他對自己看到的絕大多數東西都沒有什麼興趣,尤其厭煩紐約氾濫成災的拜金主義。他寫下了最灼熱而且最滑稽可笑的文字,揭示了在這種風險流漫表層之下潛藏著的愚昧與偽善。馬丁·朱述爾維特(Martin Chuzzlewit)是狄更斯小說中一個倒黴的主人公,他被紐約土地促銷員的反覆叫賣聲所引誘,這種叫賣聲中有一種不可抵抗的、驕傲的、*的平等主義思想,還有一種心胸狹隘的貪婪妄羨。當他從英國來的船上下來的時候,這種聲音就開始敲打他的耳鼓。有位綽號叫“將軍”的騙子引誘他投資一個名字十分好聽的伊甸園土地公司。馬丁問“將軍”,伊甸園土地公司都有什麼賣點。於是,“將軍”開始王婆賣瓜似地大吹大擂,他回答說:“先生,你是個買家吧?……那就好!你來自一個古老的國度,在你的國家金塊堆積得猶如巴別塔一樣高,我崇拜你們悠久的歷史。然而,先生,那一切都是老皇曆了,我們是一個嶄新的國家。這裡的人們生活狀態更加原始。我們沒有理由走那條慢慢墮落的下坡路。我們不敬假神仙。在這兒每個人都有自己完全的尊嚴,我們為尊嚴而戰,不然我們就會一無所有。先生,你看看我……雖然我的頭髮已經灰白,可是,我還有道德感。按照我的原則,如果說我不認為這裡能給哥兒們帶來希望與機會,我能重金投資這項投機生意嗎?……偉大的美國如果不是再造人性的熔爐的話,還能有其他什麼意思呢?但是,由於你是從英國來的,你自然會問我這個問題,因為你還不理解我的國家。”不久,他看到一張地圖,上面標著“銀行、教堂、大教堂、市場、工廠、賓館、商店、莊園、碼頭、交易所、劇院”以及各種各樣的公共建築,他冒險嘗試把自己少得可憐的資金投入了伊甸園土地公司。最後,他被帶到伊利諾伊州的一個窮鄉僻壤,這時他才發現伊甸園只不過是個地獄一般、臭氣熏天的沼澤地,在這裡馬丁差點兒連命都給搭上,更不要說他一輩子的積蓄了。 txt小說上傳分享
奸猾騙子(5)
當時,華爾街還不是這個是非顛倒的金融世界的中心。在那時(1817年)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