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對深圳的第一印象糟透了,一心希望工程早日結束,早日回廣州。
他從來沒想到,5年之後,他會一頭撲向深圳,滿懷著說不出的欣喜和快樂,那是他許久都沒有的情緒。這是1983年的深圳,深圳經濟特區建立的第一年,這是中國人推開的第一扇門,無數新奇的事物已經在門外等待了幾十年。當新鮮空氣驀然間破門而入,深圳這個邊防之地的每一根草、每一絲空氣一下子就充滿了新意,昔日的邊防漁鎮變成一塊巨大的磁鐵,每一刻都在鼓動吸引著沉寂多年的國人。
32歲的王石也被挑動了那份本來已經閒置的心思。這個時候,他已經成家,有了一個女兒,正是要開始步上“老婆孩子熱炕頭”的殷實小家之路的時候。他有一份穩定而體面的工作,耐著性子把工齡一直這麼熬下去,十來年後也一定能熬出個局長的小未來,然後就安穩地在廣州這個瀰漫著人間煙火的城市悠閒地過下去。但是,王石的骨子裡天然就流著錫伯族人的血,他天生就是一個不安分的人。僅僅130公里之外的地方在發生著這麼翻天覆地的變化,卻與自己根本無關,這幾乎讓他坐立不安。
同樣是1983年,在內地的一個省會城市,筆者的一個親戚大學畢業。家裡為了給他找到一個好工作,傾囊而出,把家裡的積蓄全變換成大包小包的禮品,送到學校負責分配的人手裡、接收單位負責人的手裡。然後,在幾個月後,我的親戚被分配到很好的機關大樓,開始了“一張報紙一杯茶”的機關生活,全家人都覺得功德圓滿,很是欣慰。——這就是當時的內地,一個比王石年輕10歲的年輕人在命運轉折時候的選擇和安排。
所以,王石決定到深圳。1983年5月7日,廣東開始進入炎熱的季節,王石坐上火車,從廣州到達深圳。
這就像站在一起的兩個人,一個還在慢悠悠地東遊西蕩,另一個已經撒腿開始狂奔;一個是激情在消磨,一個是人生激昂的樂章才剛剛奏響。
王石滿懷著做大事的嚮往,卻也有一絲的擔心,這是他人生中的第三次遷移,不知道以後到底會怎麼樣?他的目標並沒有很明確,對自己將來要做什麼樣的大事,自己會成為什麼樣的人,他自己也說不清楚。固然,他是為了改變毫無激情的命運,可是,激情也許是風暴的外衣,未來,總是不可把握。
深圳的第一天,他記得很清楚。第一件事當然是到深圳市特區發展公司報到,這是在廣州時就安排好了的。特區發展公司是深圳最有影響力的公司,擁有審批進出口的權力,幾乎等同於政府要害部門,可謂權力蓋天。然而,名頭如此之大的公司,其實就是一幢農民蓋的三層樓,這就是當時的深圳。在那時整個城市就是一個大工地,能有一幢成型的樓,儼然已經是大家風範了。
然後是落實自己住的地方,公司不負責住宿,王石必須自己找住的地方。王石在深圳落腳的第一個窩是東門一家招待所,這是一家工廠的宿舍樓,另闢了幾層樓來做招待所,一樓就是一家香港小老闆投資經營的半導體收音機裝配作坊——典型的有深圳特色的臨時住所。當時住宿條件如此惡劣的王石,無論如何也想象不到,僅僅是5年後,他開始以開發商的身份買地建樓盤了。
20多年前的深圳,就是這樣一個夢開始的地方。
創業是艱難的,這誰都知道。但具體的艱難程度卻不是誰都能想象得到,如果你沒有身處其中的話。
王石到了特區發展公司後,他的業務是飼料生意,這是王石自己選擇的業務內容。特區發展公司沒有什麼中心業務,全憑著個人關係或者抓住什麼機會做進出口買賣。王石在深圳轉了幾圈,決定做飼料買賣——這聽起來真有點滑稽,他的決定只是來源於在蛇口碼頭看見了三座儲藏玉米的倉庫,因為深圳不產玉米,王石就多嘴問了別人幾句,結果茅塞頓開。原來在當時,運輸問題很難解決,本來,深圳的飼料廠需要的糧食原料我國東北地區就有,但只能從香港買進,成本很高。王石几乎是拍著胸脯就決定把這個生意接下來了,運輸能不能解決他沒考慮那麼多,他只知道要把這個生意做成,他自信有這個可能。
作為特區發展公司飼料貿易組的負責人,他招的第一個員工,是從自己住處一樓的半導體收音機裝配作坊找到的一個18歲的單薄打工仔。這個姓鄧的小夥子也許怎麼也沒想到,自己無意中被推薦給的這個人,以後會名震江湖。
經過一番折騰,他的第一單生意賺了39000元,這就是王石的第一桶金,數目不大,卻是一個歷史性的數字。沒有賺過這麼多錢的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