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1 / 4)

小說:王石這個人 作者:冰點沸點

的,用我自己的方式告訴給大家。所以,套用一句話:本書純屬個人觀點,與當事者和出版社無關。

作為一個媒體記者出身的人,我把這本書看成是我的又一個人物專訪,只是這麼長篇的專訪前所未有,在寫作的過程裡也充滿了各種困難,而我也因為工作繁忙、性格懶散而一再拖延,導致這本書持續了兩年之久才寫出來。可是,即便如此,我在這樣緩慢如蝸牛的過程中,卻彷彿一直遊走在優美樂曲的華章片段,彷彿在一點點開啟一扇窗,而窗外,是如畫的風景……

。 想看書來

《王石這個人》:嚴母(1)

“悠長得像永生的童年,相當愉快地度日如年……然後崎嶇的成長期,也漫漫長途,看不見盡頭……然後時間加速,越來越快、越來越快……”

——張愛玲《對照記》

王石的“石”,是母親的姓。雖然後來有人按字索義說,這個名字隱喻了他未來要爬山的命運——山,大石也,但其實,他的名字來得簡單卻鄭重,將父姓和母姓集於一身,是一種由衷的寵愛,更是一種無言的期待。儘管姐妹兄弟有8個,唯王石獨享了這個權利。他是父母的第一個男孩,在中國人傳統的觀念裡,這樣的孩子一定是金貴的,卻也是最令人緊張的,因為他天生責任重大。

王石的出生地點是廣西柳州,所以在他以後的履歷上,他的籍貫經常被誤為廣西柳州。這個地道的南方城市,在幾十年後明顯表現出沒有任何影響到王石的地方——他是地道北方人的性格,因為他是純粹的北方血統。

王石的父親生長在安徽大別山地區,熟悉中國革命史的人都知道,這個地方在上個世紀的戰爭年代,是最為紅色的革命根據地,是中國共產黨的大元帥徐向前根深蒂固的根據地。當年紅四方面軍就在大別山根據地威鎮四方,王石的父親就是在這裡參加了紅四方面軍。大別山地區地處安徽北部,民風淳厚,卻也歷來貧困,即便是今天,那裡依然屬於全國經濟不發達地區。這個曾經為中國革命做出過很大貢獻的土地,像許多和它一樣的革命老區一樣,“忍受、奉獻”成了他們的代名詞。王石父親的經歷,就像那個年代的典型故事:兄弟5個,有3個加入了紅軍。在那樣的戰亂年代,這是唯一能夠自救的出路,也從此註定了王石與軍隊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絡。

王石回憶父親的時候,最多的說法是:不善於交際,沉默寡言,熱愛勞動。大概和土地關係緊密的人都有這樣的性格:沉默、寬厚、腳踏實地,王石的父親也是一樣。雖然在解放初期,王石的父親已經是處級幹部,這已經是不低的幹部級別了,但他卻一直是個低調處事、不事張揚的人。他和他的戰友們一樣,從戰爭年代一路艱難地走過來,經歷了國家最紛亂的時期,待國家政權穩定,他們這一批人開始走上正式的工作崗位,成了政權的掌握者,卻依然保留了最質樸的生活做派和純正的思想。加上那個年代有著前所未有的純淨的社會風氣和蓬勃向上的朝氣,他們的生活和思想都依然保留了戰爭年代的單純。

在工作之外,王石父親最熱衷的事情,就是料理家裡的小院子。一般家庭都把院子侍弄成一個小花園、小涼棚什麼的,但王石父親對花花草草沒有興趣,從農村出來,對五穀蔬菜最有感情,所以他把家裡的小院徹底改造成了莊稼地、蔬菜地,就像《激情燃燒的歲月》裡的石光榮一樣。王石記得自己的父親一旦在院子裡鋤地,用手抓著土的那種幸福和喜悅,實在是當時的他難以理解的。王石覺得,自己後來比較勤勞和愛勞動的性格是父親的言傳身教留給自己的。但在當時,他和姐妹弟弟們並不能理解太多,他甚至覺得自己並不太像父親,他們更喜歡的是父親帶著他們出去玩。旅遊,也是王石父親的愛好。

那個時候的旅遊和現在完全是兩個概念,無非就是父親帶著王石姐妹弟兄幾個人,到郊外去走走。雖然父親很少和孩子們親近地玩在一起,他更多是自己一個人沉默著到處看看,但對王石和兩個姐姐來說,這樣的郊外“撒野”卻是難得的機會,比起在家裡嚴格的管教,這已經是絕對的“放風”了。王石覺得,自己從來都是一個對自然充滿親近的人,這也是父親給自己的影響。

可是,沉默內斂的父親和王石的性格實在是大相徑庭。王石從小就是一個調皮好勝的孩子,唯恐別人不注意自己。讀書前在東北姥姥家的時候,他就經常和村裡大一點的孩子們下河去摸魚。春天時節的東北還是寒意料峭,一幫孩子圖著好玩,捲起褲腿就下河了,魚沒怎麼摸著,自己倒是凍得像小魚一樣溜回家。姥姥心疼外孫,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章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