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而終。”
。 想看書來
《王石這個人》:朋友(1)
多少個夜晚
我聽到大海的輕濤細浪
拍打柔和的海灘,
抒出了一陣陣溫情的軟聲款語。
彷彿從消逝的歲月裡
傳來一個親切的聲音
掠過我的記憶的腦海
發出嫋嫋不斷的迴音。
……
——節選自《海濤》 (義大利 誇西莫多)
王石有一個朋友,和王石一起登了不少雪山,也許因為年歲相當,聊起天也很投緣,雖然很少見面,但很多公眾場合一見面,都有相逢一笑的感覺:“就知道你在這裡!”不過兩人見面最多的時候還是在登雪山過程中,兩個人在登山過程中互相打氣,在登頂後一起慶祝狂歡,交情自是簡單而深厚。一次山友們組織探險活動,活動費用要求很高:20萬。王石和其他隊員的費用屬於企業贊助部分,但這個朋友不是常規的隊員,必須自己承擔所有費用。碰巧這個朋友那階段的經濟狀況不是很好,算一算覺得難以承受,於是打算放棄了,但實在是一次難逢的機會,又心有不甘。過了幾天,王石告訴他:“我叫了幾個朋友,湊了15萬,要不你自己出個5萬?”——這個朋友後來只用兩個字總結了他的感想:“仗義。”
有人評價王石:第一次見到的他是什麼樣的感覺,無論事隔多年,再見依然是什麼樣的感覺。
王石的不變與恆定,註定了他的朋友只可能是小範圍的,但一定是長久的。他和香港的劉元申、廣州的曾昭科長達20多年的友誼,讓他覺得是人生的幸事,直到今天,這兩個大他許多的摯友依然和他保持著密切的聯絡,相交一如當年。王石曾經說,年輕的時候自己交的朋友都是比自己大的,到自己年紀也大了,交的朋友卻越來越小了。但共同的就是朋友跟自己的相處都遠離了商業環境裡的硝煙,這是他最享受的一點。
萬捷就是年紀比王石小的朋友。萬捷認識王石的時候23歲,還是個毛頭小夥子,從北京印刷學院畢業分配到深圳一家中日合資的印刷廠工作。萬科當年和香港一家公司一起投資了一家電分廠,電分是印刷過程裡很重要的環節,當時的這家電分廠在深圳已經做得很大,但電分的專業人才當時很少,王石就想把萬捷從中日合資的廠子裡挖過來。萬捷拒絕了,他對王石說,自己所在的工廠裡廠長、很多技術員都是日本人,他們掌握了世界上最先進的印刷技術,他希望把這些技術學到手;就算現在到了王石的廠,也要面臨日本人的競爭,那自己在市場必敗無疑,這樣也辜負了王石的美意。王石聽了萬捷的話,當即也就同意了他的想法。
雖然以前就在一些公共場合認識了,但正式的接觸這還是第一次 ,這第一次的正式交往,彼此都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在王石的眼裡,和萬捷一批的人,都流於浮躁,要麼進了政府,要麼去了廣告公司,都急著為自己劃一塊地盤。以萬捷的能幹,完全可以拉出一攤自己的業務,但他選擇了實幹和踏實的作風,在王石眼裡,這是一個年輕人最難能可貴的品質。而萬捷對王石也是滿懷欣賞,對於一個在深圳的改革大潮裡沉浮的年輕人,眼中的 企業風起雲湧,花開花落,是一種刺激,也是一種激勵。萬科企業的作風,萬科的管理,在萬捷看來,是深圳企業群裡一個難以逾越的高峰。他當時只崇拜兩個人,一個是自己所在印刷廠的總經理巖井,這是一個特別嚴於律己,對技術精益求精的人,他一共帶了萬捷7年,感情深厚;而另一個人就是王石,他把王石當成了自己學習的榜樣。
過了好幾年,王石對萬捷說:“你不用過來了,你應該自己出來做自己的公司,我覺得你完全可以!”王石是真心覺得萬捷是個可以獨創江山的人才,把這樣的人才招攬旗下雖然好,卻也著實浪費了一個英才。
1995年,萬捷果然自己做了公司,就是今天著名的雅昌印刷的前身。萬捷一展所長,將自己的公司經營得風生水起,很快在深圳成了小有名氣的企業。這個時候 ,王石又動了和萬捷合作的念頭,也許總有一種英雄相惜的心態,怎麼都希望有一次合作;也許真的是當時業務的需要,反正王石就找到萬捷,希望自己的印刷廠和萬捷的雅昌印刷廠合併,雙方各作價一半,各佔50%的股份。萬捷再次拒絕了王石,他提出了另外一個方案:雙方照舊合併,但雅昌佔90%股份,萬科只佔10%。
這簡直和王石的方案有天壤之別!但王石聽了萬捷的想法,竟驀然有一絲興奮,萬捷的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