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一條線路穿到電路板背面,就像立交橋一樣,繞過正面的線路,然後重新穿個洞再回到正面來走線。
使用這種方式將線路交叉穿梭,雖然對於現代的大規模電路來說依然會非常擁擠,排線也會非常的複雜,但至少還是可以完成大多數線路的需要的。這也是為什麼現代電子工業的不同廠家生產的電路板效能可能差距很大的原因,就是因為合理的排線可以減少線路的長度。同時降低干擾,而有些技術不過關的廠家雖然也能設計出電路板。但排線不合理,走線長度增加,不但增加了原料成本,電路板體積也變大了很多,更重要的是走線不規則意味著線路干擾會變的非常嚴重,這將直接影響到最後電器成品的質量和效能。
由這種電路板的走線難度就可以看得出來。單純在一個面上佈置線路顯然是非常麻煩的,甚至很多複雜的線路根本就完全無法完成,但是隻要採用穿孔的方式線上路板兩面走線,那就意味著設計變得更簡單了。
但是,大家有沒有想過。如果電路板是立體的呢?將電路板設計成空間立體結構,讓“電路板”變成“電路球”,其中的線路可以利用空間結構交叉串接而互不接觸,那麼,這種線路設計是不是就變的簡單了很多?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