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例如,海爾集團的成功,只能借鑑它的一些管理方法,而不能再複製出一個海爾。
成功與細節的關係是密不可分的,任何成功都是細節分解的過程,所有的成功都是細節的成功。所謂水到渠成,就是所有事情的完成都是細節完成後的累積過程。
在工業化社會中,由於分工細緻使每一個人做的事也變得很細。如果細節做到位了, 就是成功。
(根據《現代商業銀行》的採訪整理) 問題11:《細節決定成敗》一問世,便得到了全國讀者的認可,位列各大書店銷售排行榜,並獲得“2004年度全國優秀暢銷書社科類排行榜前十種書”、“2004年度頗具人緣圖書”等殊榮。作為作者,您認為其暢銷的原因何在呢?
答:一方面,政府和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都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因為他們普遍覺得自己的幹部、員工的工作作風不紮實。在中央提出要“求真務實”後,他們又缺乏相應的學習資料,於是就把這本書當成了學習參考資料。
另一方面,很多人認為現在社會虛、浮、躁等現象嚴重,這本書能起到一定的糾正作用,從而引起了廣泛的共鳴。如葛洲壩集團楊總2004年3月在北京開人大會時看到這本書,認為“就像為葛洲壩集團寫的”,立即打電話給辦公室,吩咐集團買100本,發給中層幹部。然後,又約我到葛洲壩為他們全集團的幹部當面講一講。
可以說,我只是在合適的時間提出了合適的觀點,僅此而已。
(根據《濟南時報》的採訪整理) 問題12:很長一段時間,我們身處的人文環境中似乎從來都不曾缺少“大智慧”。日常話語系統中的話語霸權,似乎也一直理所應當地被一些大而化之的理論或者概念把持。人們好像也習慣了用敬仰的目光注視著那些“大智慧”的化身們。而您卻冷不丁地丟擲《細節決定成敗》這麼一本觀點鮮明且看似“叛逆”的書,竟然大行其道。除去您反彈琵琶,策劃、創作、出版此書等人為因素之外,您覺得是什麼成全了您?
答:我覺得,我的書之所以有人買,我的課之所以有人聽,一個最根本的原因是:我的觀點刺中了中國人神經中的某些痛處。什麼痛處呢?那就是,我們曾經因為忽視細節而不斷地交學費。我在此前的研究中,以及近期到各地講學的過程中不斷髮現,一些大的企業表面上看起來很有實力、很光鮮,但骨子裡卻因為管理上對一些細節的打磨不夠,導致企業經營漏洞百出、危機四伏。
值得欣慰的是,中國的政府和企業管理者已經意識到了細節的重要,並且開始有意識地總結過去因為細節的原因所帶來的教訓。我正是因為說出了這些管理者們想說又未曾說出的話,並且經過對這些感性的想法和碎片式的意識進行整理、盤點和梳理,最終上升為一種成體系的、對他們的管理實踐有指導性作用的理論,才贏得了大家的認同,才會有《細節決定成敗》一紙風行的盛況。
(根據《經濟導報》的採訪整理) 問題13:您的書出版之後,圖書市場裡立馬出現了一大批“××決定成敗”的書。有些書的封面和標題跟您的書幾乎是一模一樣,很有迷惑性。對於這種侵權行為,您準備起訴他們嗎?
答:你說的是一種跟風現象,也是我們社會的痼疾之一。這種現象的背後,就是人們創新意識的欠缺。因為創新需要很高的成本,包括資金成本、時間成本、機會成本等;而對於別人的成功進行“克隆”,來得又快又輕鬆,還能牟取暴利,何樂而不為?
四、帝國亡於鐵釘……細節的放大效應(6)
對於跟風者,我不想打官司,因為費時又費力,得不償失。再說,有人跟風,也證明了書的成功。啟功先生對別人模仿他的書法作品在市場上高價出售持同情和寬容的態度,我也是。
(根據《三峽商報》的採訪整理)問題14:在您的《細節決定成敗》一書十分暢銷之際,我們也聽到了一些相反的論調,比如有人說:“中國企業所犯的最大、最普遍的錯誤是戰略錯誤,而更可怕的錯誤是我們的企業家們根本不知道自己所犯的錯誤,而一直在細節上找原因。”對此,您如何看待?
答:我強烈地感覺到,“細節”正被很多人“誤讀”。
我之所以如此強調“細節”,一是戰略問題不是所有人都應該去討論的,那只是少數決策者的事;二是一個好的戰略決策必須是在做好“細節”的情況下,透過周詳的分析後才能做出的;三是即使有了一個好的戰略,也必須在“細節”上很好地執行,戰略才能真正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