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陵:驪山腳下的第一皇陵(1)
1974年春天;乾旱襲擊了陝西省臨潼縣的西楊村;焦慮的村民希望地下水能夠拯救他們枯萎的莊稼;西楊村生產隊決定在村裡挖一眼大井。3月份的一個黃昏;乾涸的土地上塵土飛揚;村民們的鐵鍁鎬頭輪番敲擊著;但去掉表土之後的土地卻絲毫不見鬆軟;反而越挖越硬。當挖到三米多深的時候;井的西壁出現堅硬的紅色土;有人認為這裡可能有古窯。再往下挖五六米;挖出了一個似真人的陶土人頭。隨著這個陶土人頭的出現,還出土了銅箭頭、銅鏃、弩機和秦磚……由此一個龐大的地下軍團被發現了。
秦始皇為何長眠驪山
驪山以它特有的溫泉和風景而聞名於世。西周末年的周幽王與愛妾褒姒曾在這裡演出了一場興起烽火戲諸侯的歷史慘劇,從而葬送了西周王朝。秦始皇建陵於此,也造就了二世而亡的悲劇。驪山到底是福地是禍源?秦始皇又為何鍾情於驪山,建陵於此呢?
從中國古代的傳統風水之說看,驪山絕對是一塊福廕之地。古人把墓地的選擇看做一件造福於子孫後代的大事,尤其是秦始皇這個企圖傳之於萬世的封建帝王自然對墓地的位置更加重視。《水經注》載:“秦始皇大興厚葬,營建冢壙於麗戎之山,一名藍田。其陰多金,其陽多玉,始皇貪其美名因而葬焉。”驪山之南的藍田玉著稱於世,現代地質隊曾在驪山北麓開鑿金礦。從視死如視生的傳統觀念分析,秦始皇死後還想把這裡的金和玉佔為己有。
此外,秦始皇陵園南依驪山,北臨渭水,其東側還有一道人工改造的魚池水。按《水經注》的記載:“水出驪山東北,本導源北流,後秦始皇葬于山北,水過而曲行,東注北轉,始皇造陵取土,其地於深,水積成池,謂之魚池也……池水西北流途經始皇冢北。”而《兩京道里記》載:“始皇陵南有尖峰,名曰望峰,言築陵者望此為準。”根據勘察,秦始皇陵封土中心頂端以及外城垣的南北兩門與其南邊的驪山最高峰望峰南北相對在一條直線上。而每一道峰脊似一個花瓣,秦陵就在花蕊位置。民間稱始皇陵為“蓮*”就是這個道理。
由此不難發現秦始皇陵的風水特點是,南面背山,東西兩側和北面形成三面環水之勢。如此一塊風水寶地,也就不難解釋為什麼秦始皇會選中驪山為自己營造身後帝國了。
可以說秦代依山環水的造陵觀念對後代建陵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西漢帝陵如高祖長陵、文帝霸陵、景帝陽陵、武帝茂陵等就是仿效秦始皇陵依山環水的風水思想選擇的。以後歷代陵墓基本上繼承了依山環水的建陵思想。
秦始皇陵為何坐西朝東
外觀這座巍峨的帝王之墓,其坐西朝東的奇特朝向,給我們展開了第一道謎題。為什麼秦始皇陵要選擇東西向的墓葬結構,甚至後世會將東西向的墓葬結構作為秦墓的一大辨識特徵呢?
驪山陵的巨大封土堆屹立千年,埋藏了塵封的歷史與無盡的寶藏。但是為什麼秦始皇陵會坐西朝東,這確實是個歷史謎題。
雖然真正的原因實在是難以考證,但我們仍可以從歷史和傳說的記載中加以猜測:
眾人皆知,秦王好道。秦始皇生前為了得道成仙,長生不老,派遣徐福東渡黃海,尋覓蓬萊、瀛洲諸仙境,並多次親自出巡。曾東臨碣石,南達會稽,在琅邪、芝朱一帶留連忘返,這一切無不昭示其對仙境的迫切向往。可惜徐福一去杳無音信,秦始皇親臨仙境的願望終成泡影。生前得不到長生之藥,死後也要面朝東方,以求神仙引渡而達於天國,大概這就是暮年秦始皇的最大願望。基於此因,秦始皇陵也就只能坐西向東以償夙願了。 txt小說上傳分享
秦始皇陵:驪山腳下的第一皇陵(2)
也有人認為,秦國地處西部,為了彰顯自己征服東方六國的決心,秦王嬴政初建東向的陵墓;併吞六國之後,為了使自己死後仍能注視著東方六國,始皇帝矢志不改陵墓的設計建造初衷,所以我們看到的陵墓是東西朝向,顯示著這位一代君王的霸主野心。
秦始皇陵坐西向東的獨特朝向很可能還與秦漢之際的禮儀風俗有關。根據有關文獻記載,當時從皇帝、諸侯到上將軍,乃至普通士大夫家庭,主人之位皆坐西向東。秦始皇天下獨尊,為了保持“尊位”,陵墓的朝向則可想而知了。
其實,讓人不解的不僅是秦始皇陵墓的朝向。據考察,陝西境內已發掘的917座秦墓,絕大部分都是東西向。秦公陵園的32座大墓,也全部面向東方。秦人葬式的這一特點,越是早期越為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