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原因讓秦人採取東向的葬式呢?堅持秦人起源於東方的學者認為,由於東方是秦人祖先曾經勞動、生活過的地方,他們對東方懷有特殊的感情,然而東西懸隔,路途遙遠,其間又強敵林立,“葉落歸根”的希望非常渺茫,因而採用朝向東方的葬式,以示不忘根本。相反,堅持秦人起源於西方的學者認為,秦人採用“頭朝西方”的葬俗,是想彰顯他們來自中國西部。但如果頭西足東的葬式表示秦人來自西方的話,那麼華夏諸族流行的北首而葬之俗,是否說明他們來自北方呢?現代文化學與民俗學研究者提出了新的見解,認為秦人流行的西首而葬之俗和他們曾流行過的“屈肢葬”一樣,與甘肅地區的古代文化或某種原始宗教信仰有關。比如“白馬藏人”對本民族盛行的西首葬的解釋是,日落歸西,人亦隨太陽走。也許,秦人對他們的葬式,也有本民族特有的解釋。一切都不得而知。
幽幽地宮深幾許
這座寄予了秦始皇無限期許的東西向帝王陵墓的地上封土尚且如此壯觀,其下所掩埋了千年的地下宮殿又會是怎樣的一番規模呢?難道真的像傳說中的那般深可見黃泉麼?
《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談到秦始皇陵的深度時,說到“穿三泉”。《舊漢書》中對秦始皇陵的描述有“已深已極”、“深極不可人”之語。據說公元210年,即秦始皇50歲生日時,丞相李斯向他報告說:我帶了72萬人修築驪山陵墓,已經挖得很深了,連火也點不著了,鑿時只聽見空空的聲音,好像到了地底一樣。秦始皇聽後,下令“再旁行三百丈乃至”。而《呂氏春秋》則記載:“淺則狐狸揚之,深則及於水泉”,即最深到泉水。
如此聽來,莫非當年秦始皇真的將地宮挖到了地表的最深處?與他所向往的仙境的九重天界匹敵?
物理學家曾嘗試用現代高科技的手段給出答案。專家們利用現代高科技與陳明等三位科學家研究撰文,推測秦陵地宮深度為500至1 500米。但現在看來這一推測,則未免近乎天方夜譚。倘若假定地宮挖至1 000米,那它就超過了陵墓位置與北測渭河之間的落差。那樣不僅地宮之水難以排出,甚至會造成渭河之水倒灌秦陵地宮的危險。儘管這一推斷懸殊太大,但卻首開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探索秦始皇陵奧秘的先河。
與此同時,國內文物考古、地質學界專家學者對秦陵地宮深度也作了多方面的研究探索。根據最新鑽探資料,秦陵地宮並沒有人們想象的那麼深。實際深度應與芷陽一號秦公陵園墓室深度接近。這樣推算下來,地宮坑口至底部實際深度約為26米,至秦代地表最深約為37米。這個資料應當說不會有大的失誤,這是依據目前勘探結果推算的。但是否如此尚有賴於考古勘探進一步驗證。 txt小說上傳分享
秦始皇陵:驪山腳下的第一皇陵(3)
何以謂“上具天文,下具地理”
無論地宮的確切深度是多少,可以確定的是地宮的規模之龐大,結構之複雜,以及構造之巧妙必定是超乎想象的。《史記》中對於地宮寥寥幾句的記述到底是司馬遷對帝王陵墓極盡奢華的憑空想象還是確有其事呢?傳說與史書賦予了人們對地宮之中“上具天文,下具地理”的想象,其含義究竟是什麼呢?莫非地宮之中真的另有乾坤宇宙麼?
面對人們提出的各種奇思妙想和各種猜測,著名考古學家夏鼐先生給出了這樣的推斷:“‘上具天文,下具地理’應當是在墓室頂繪畫或線刻日、月、星象圖,可能仍儲存在今日臨潼始皇陵中。”這個答案顯然更加符合常理,也被廣為接受。
而近年來的一些考古發現似乎進一步印證了這一推斷。位於西安交大的漢墓就陸續發現了類似於“天文”“ 地理”的壁畫。上部是象徵天空的日、月、星象的壁畫,下部則是代表山川的壁畫。我們不禁猜測,秦陵地宮上部會不會可能繪有更為完整的二十八星宿圖呢?而地宮下部則是否有著以水銀代表的山川地理呢?倘若真的如我們所勾畫,那在這座有著象徵天、地的地下“王國”裡,秦始皇的靈魂豈不照樣可以“仰觀天文,俯察地理”,統治著這裡的一切?
說完了“上具天文”,那何為“下具地理”呢?北魏學者酈道元的解釋是“以水銀為江河大海在於以水銀為四瀆、百川、五嶽九州,具地理之勢”。按照此種說法,地宮之中應有以水銀象徵山川地理,與“上具天文”相對應。
此外關於始皇陵以水銀為江河大海的記載還見於《史記》,《漢書》中也有類似的文字。但多少年來,對於這種用水銀鑄為江河湖海的說法也僅僅限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