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掩護一個師的兵力盜掘乾陵。士兵們用炸藥炸了許多處地方,卻沒能找到墓道口。後來,當士兵們盲目挖掘時,忽然雷雨大作,數日不歇,軍中一時傳言四起,稱武則天顯靈了云云,盜掘不成,孫連仲匆匆率部離開了乾陵。
目前,許多專家認定乾陵是唐十八陵中唯一未被盜掘的陵墓。理由是乾陵墓道完整,而舍墓道,從石山腹部另鑿新洞入地宮,難度很大,目前尚未發現新的盜洞。然而,事實是否真的如我們所料,誰也沒有百分之百的把握。
“巋然沒字碑猶在,六十王賓立露天。冠冕李唐文物盛,權衡女帝智慧全。黃巢溝在陵無恙,述德紀殘世不傳。待到幽宮重啟日,還期翻案續新篇。”或許正如郭沫若先生的這首《詠乾陵》中所寫的一樣,只有在地宮大門重啟之日,我們才能解開心中的諸多謎團……
宋太祖永昌陵: 遷都洛陽的踏腳石(1)
他,是一名不世豪傑,“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兵不血刃地登上了帝位,統一了大半個中國。他,是一個永不消逝的英雄,剛柔並濟釋兵權,懷柔安撫治天下——他就是北宋開國皇帝趙匡胤。他創立了赫赫戰功,他的陵園數百年來卻是默默無聞。直到2003年;河南釋出了“宋陵石像地下拾音防盜系統啟用地面異動系統自動報警”的新聞:無論多遠,只要線路能夠接通,守護者就能聽到宋陵裡的腳步聲,甚至說話聲。目前,這套警報系統已經覆蓋了陵區的石刻雕像,從而使這些散佈在田野裡的珍貴文物免遭偷盜厄運。也正是這條新聞,帶著我們叩開了歷史的大門……
一支響箭決定的陵墓
從河南鞏義市出發,沿鄭洛公路西南行40裡,再徒步南行約七、八里,就到了一個名叫“龍窪”的地方。這裡,四周臺地層層,遠處是簇簇青山,中間是一片平川。就在這平川上,有一座古代陵墓高高隆起,它就是毛澤東《沁園春?雪》一詞中提及的“唐宗宋祖稍遜*”的“宋祖”——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的墓地——“永昌陵”。
永昌陵統領著北宋皇帝的陵寢群——宋陵。整個宋陵區的規模不小,散落在鞏義市區和下轄的芝田、西村、回郭三鎮。北宋有七帝葬於此(除徵、欽二帝被虜,死於北國之外),分別為太祖趙匡胤永昌陵、太宗趙光義永熙陵、真宗趙恆永定陵、仁宗趙禎永昭陵、英宗趙曙永厚陵、神宗趙頊永裕陵、哲宗趙煦永泰陵,加上趙匡胤父親趙弘殷的永安陵,統稱“七帝八陵”,還有後妃、功臣如包拯、寇準墓,據考證有300多座,是一個巨大的陵墓群。
北宋定都開封,為何要將陵寢建於遠離國都的鞏義呢?這還要從開國之君趙匡胤說起。
趙匡胤的父親趙弘殷,是五代時的一位高階將領,長期駐軍洛陽,所以趙匡胤出生地是在軍營——洛陽夾馬營。他在洛陽度過了童年,當了皇帝后,常到各地巡視。開寶九年(公元976年)春,他又到西就(洛陽)視察,順便回到夾馬營舊居參觀,憶起兒時嬉戲情景,留戀之情溢於言表。他指著一處地方對隨從人員說:“我幼時有一心愛玩具小石馬,後來把它埋藏在這裡,不知現在還能不能找到?”說罷命人去挖,果然找到了小石馬。趙匡胤拿起來愛不釋手,就帶在了身邊。當他返回東京的途中,行至鞏縣時,又親往父母塋地——永安陵進行祭奠(趙弘殷死後,原葬於開封東南隅,趙匡胤即帝位後,於公元963年遷葬於鞏縣西南40裡的訾鄉鄧封村)。祭畢,他又登上陵園神牆的西南角樓向四處遙望,當看到遠處的不老青山、近處的悠悠流水時,頓時引發了今昔之思,不禁一陣唏噓感慨。於是,趙匡胤抽出一支響箭,搭上弓向著西北方向射去,那箭直飛到400米以外才落下。趙匡胤長嘆一聲,對隨從大臣說道:“人生如白駒過隙,終須有歸宿之地。你們記住,今日箭落處,就是我百年後長眠之所。”說完,取出石馬,命人埋在箭落處為記,又親自擬了名稱——永昌。
就在這年的十月二十日,趙匡胤獨坐宮中太清湖畔,細觀夜色,只見星光璀燦,和風微至,寧靜清幽。可是不久,天色大變,他趕忙回到宮中,傳旨召弟弟開封尹(京城長官)趙光義入寢宮相見。光義來到後,命令后妃、宮女、宦者等侍候的人,一律退往外院,兩人酌酒低語,誰也聽不到在說什麼。只從窗外透過窗紙“遙見燭影下,太宗時或避席有不勝狀”,又見皇帝手持大斧嗵嗵拄地,大聲說:“好做!好做!”隨後就倒臥床上,“鼻息如雷霆”。光義當晚陪宿屋內。天將黎明時,萬籟俱寂,忽聽有人報說:“皇帝晏駕了”。 txt小說上傳分享
宋太祖永昌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