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斥著各種已經過時的電腦,而且大部分已經損壞。
隨後他了解到,為了改變學校在電腦設施方面的這種落後面貌,華盛頓特區已經投票決定花270萬美元作為更新裝置的費用。學校方面由於想不出更好的辦法來,就決定把這筆錢平均分發給教師,讓他們根據自己的需要來花這筆錢。結果是,他們要的是錄相機(VCR),與電腦不相容的光碟機(CD-ROM),以及胡亂挑選的電腦、印表機和其他一些外圍裝置。
在布奇看來,學校當局的這種救治辦法似乎比它所要救治的病症更有害。
這意味著大量的錢被浪廢掉了,使納稅人和學生同他們所處時代的最強大的技術力量更加疏遠。布基想讓學校裡的當權者明白,最強大的技術不是屬於一臺臺孤立的電腦,而是屬於加入到網路中的電腦。
為了解釋網路的真正魔力,布奇讓你想象一輛被困在叢林中的小汽車。當你仔細檢視這輛車時,你會發現它的確是一輛非常有用的汽車。在這輛多功能的汽車裡,有先進的照明裝置,有床,有無線電通訊設施,有磁帶播放機,有暖氣、空調,有防彈玻璃,有讓動物聞風喪膽的汽笛。當你被這輛汽車的豪華特徵深深吸引時,你可能根本不去想,一輛小汽車的真正魔力只能來自“與柏油路的關聯”而不是“與豪華的輔助裝置的關聯。
在布奇看來,在個人電腦誕生後大約10年時間內,
我們正是像使用這輛叢林中的小汽車那樣使用我們的電腦。我們簡單地以為它的力量就表現在處理文字和資料方面。家用電腦最常見的命運是,在買回家一段時間後就被鎖進壁櫥裡。我們常常意識不到,電腦的絕大部分力量源於“互動聯結”(interconnections)。
11.2 “互動連線”——PC的命脈
“互動聯結”這一概念的含義不像它聽起來的那樣簡單。要理解它,我們先得懂得吉爾德經常使用的一對概念:“微觀宇宙”(microcosm
)與“遙觀宇宙”(telecosm)。
物理學中有一對概念--“宏觀宇宙”(macrocosm )和“微觀宇宙”(microcosm)。
宏觀宇宙是指人置身其中的無限廣大的宇宙。
微觀宇宙是指構成這個世界的基本單位(原子)內部由下一級的基本單位(電子、質子、中子等)構成的一個極小的結構體系,如同恆星、行星、衛星構成了一個龐大結構體系。大宇宙和構成宇宙的原子儘管在大小上相差極其懸殊,但二者都是一個自成一體的體系,人們把這兩個體系分別叫做“宏觀宇宙”和“微觀宇宙”。
一臺單獨的電腦與由許多電腦組成的網路之間的關係也相當於微觀宇宙與宏觀宇宙之間的關係。每一臺電腦本身就是一個由許許多多硬體和軟體構成的複雜的體系,我們甚至可以把一臺電腦也看作是一個由許多元器件構成的“網路”。相對於我們通常所說的“網路”(相當於一個“宏觀宇宙”)而言,一臺電腦只是構成網路的最小單位,但就一臺電腦自身而言,它就是一個小宇宙(“微觀宇宙”)。
吉爾德把作為網路的“宇宙”稱為“遙觀宇宙”(telecosm)而不是“宏觀宇宙”,意在強調在空間上相隔遙遠的各個電腦(即 teleputer)的“互動連線”。對一臺個人電腦而言,“互動聯結”同樣也是這個“微觀宇宙”(“小宇宙”)的構成方式,它主要表現在一個晶片是由許多個電晶體整合的。電晶體越小,密度越大,那麼電腦的處理器(processor)的處理能力和處理速度就越快,
電腦的成本也就越低。
分佈在世界各地的上億個“小宇宙”(個人電腦)使它們的使用者擁有了工業時代的工廠主所擁有的權力。換句話說,當你擁有一臺個人電腦時,它超常的工作能力使你彷彿擁有了一個大工廠。正如“小宇宙”(PC)所迸發出來的巨大潛能來自晶片上不斷增加的(各個電晶體之間的)“連線”,遙觀宇宙所迸發出的巨大潛能來自各個PC機之間的“連線”。這些不斷增長、加強的連線不久將會主宰整個媒體世界。通訊(傳播)產業因此而面臨著從“people to people"(“人對人”)到“PC to PC”(“個人電腦對個人電腦”)模式的轉變。這一變化是如此劇烈,以致於相當於一場導致新物種出現的“突變”。對一個人來說,在電話線上的一秒種的聲音拖延幾乎不可能受到注意;然而對於一臺電腦來說,一秒鐘的可能意味著10億次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