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皇’。命為‘制’,令為‘詔’,天子自稱曰‘朕’。”
但秦泰皇這個尊號,並不合嬴政的心意。這是一個全新的稱號,雖然具備足夠的偉大和尊嚴,其中缺少了對歷史的繼承。
最後,秦王對他們說:“這樣吧,去‘泰’,著‘皇’,採上古‘帝’位號,號曰‘皇帝’。”
於是,秦朝的君主便稱為皇帝。因為嬴政是第一個,稱始皇帝,此後就是二世、三世至萬萬世。
秦始皇每滅掉一個國家,都要把該國的珍寶和典藏擄入秦宮。和氏壁就這樣從趙國流入秦宮,並被製成始皇帝的玉璽。《周禮》等一批珍貴典藏,也是這樣隨楚國的其他珍寶典籍一道被收藏到秦皇宮裡。
“皇朝統一了,這不夠,這只是形式,人們的思想,也需要統一起來。要有真正的統一。需要解決思想問題。”
丞相李斯這樣對秦始皇說。
因為各國獨立發展了幾百年,不僅有自己的貨幣,還有自己的文字。比如,秦國使用的文字是小篆,與楚國使用的隸書,在外形上就已經很不一樣,已接近是兩種文字。因此,人們對新皇朝並沒有認同感。秦始皇巡視天下時多次遭遇謀殺就是一個證明,當然,秦始皇屢遭謀殺也證明了他實非一個暴君。因為,在歷史記錄中,每次遭遇謀殺之後,都沒有秦始皇搞報復性屠殺的記錄。這就說明他的確是把天下百姓看作為自己的子民,他並不把自己作為一個征服者,而是作為一位國君來看待。
對自己的問題,李斯提出了“書同文,車同軌”的解決方案。他建議將小篆作為全國通用文字,其他各國文字則立即廢止。同時,西周時出於劃分井田的需要修建的“周道”(這是國家統一標準的道路,也是周朝重兵車的原因之一),後來各國獨立發展時因國防需要自設車軌寬度。李斯的建議是“修馳道”,即全國統一車輛軌道的寬度,加強國內聯絡。
秦始皇採納了這一建議。這一建議既防止了民族分化,又為鍛造一個新民族打下基礎,是李斯作出的重大歷史貢獻。
第十六章 焚書之功
秦始皇歡慶生日,在咸陽宮擺下盛宴,文臣武將,博士學者,大家濟濟一堂,頌揚他的功績,祝願他萬壽無疆。
這時,有七十個博士約齊了走到秦始皇跟前向他祝壽,其中僕射周青臣說:“從前秦國的領土不超過千里,仰賴陛下的英明,統一天下,又把當年諸侯王的土地改置成郡縣,從此天下不必再為戰亂憂愁,百姓得以安家樂業,這實在是流芳萬世的偉大功勳。”
周青臣說完後,博士齊人淳于越走到秦始皇跟前說:“臣聽說周朝擁有天下一千多年,它採取的是分封諸侯的辦法,讓子弟及功臣為王。現在陛下君臨海內,子弟卻是匹夫,萬一倉促間出現亂臣,如何挽救?不取法古制分封天下,王朝不可能長久不敗。周青臣是在阿諛陛下的過失,實是不忠之臣。”
淳于越和周青臣的觀點,針鋒相對,又各有道理。周青臣讚頌郡縣制,淳于越力推分封制。統一中原後,秦始皇採用郡縣制取代周朝的分封制,這是因為採用分封制,讓王室子弟、功勳大臣成為封建的專制君王,數代之後,天下又將大亂。而在郡縣制的制度下,全國權力統一在中央政府手裡,不會出現各地諸侯獨立為王的分裂局面。
秦始皇也不是那麼專制的,宴會之後。他把兩人的意見交由朝臣討論。朝臣們討論了幾天,始終得不出一致的意見。最後,還是由丞相李斯力主郡縣制的優勢:
“舊制度已不可重複,時代變遷了。陛下創造的是統一天下的萬世勳業,不是這批愚蠢的讀書人所能瞭解的。想想周朝分封諸侯,法令各出,導致天下分崩離析。今天下已定,法令出一,遠不是分封制能比擬的。”
“象現淳于越這樣的讀書人,他們不去學當今的律令,卻要去模仿古人。用虛飾的語言攪亂名實,導致黑白顛倒、是非混淆。他們每個人都愛自以為是,都說自己的學問是最正確的。弄得天下思想混亂,人們無所適從。”
最後李斯建議道:“請陛下詔令天下,非博士官職務的人藏有《詩經》、《書經》、諸子百家書的,要送到官府焚燬。如果有人想學文字法令,則到官府裡向官吏學習。非秦朝的史典,都要燒掉。以古非今者族。吏見知不舉者與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燒,黥為城旦。”
李斯的這個提議,可謂石破天驚,眾大臣目瞪口呆,竟然要把書燒掉嗎?
秦始皇十分欣賞李斯的這個提議。如何維護國家的統一,一直是壓在他心中的政治議題。他出巡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