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和技術,因而要求與會各國進一步解除對蘇俄的貿易限制,並儘可能提供各方面的援助。
歐美七國代表很快在援俄壓日的大原則上達成一致,出於緩解經濟危機、促進貿易往來的目的,他們同意放寬對蘇俄的經濟封鎖,前提是蘇俄做出不對歐美國家實施人員滲透、不支援歐美國家蘇維埃組織的正式保證。在此基礎上,各國同意向蘇俄提供總額不少於2000億馬克、期限不低於10年的優惠貸款,貸款的80%必須用於向貸款國採購軍用物資和軍事技術,而且海軍和空軍裝備各不得超過貸款總額的20%。
放寬貿易限制、提供優惠貸款之外,各國根據自身條件提供各種支援措施。德國人決定將積壓在倉庫裡的非軍用物資以非常低廉的價格轉讓給蘇俄,以換取蘇俄盛產的礦產、木材、毛皮等資源,而且願意無償派遣軍事技術人員協助蘇俄軍隊進行軍官和士兵的整訓。因揹負高額戰爭賠款,美國政府不再像往日那樣財大氣粗,但他們比德國人更迫切希望遏制日本擴張,因此,他們決定以貨物交換貨物的形式向蘇俄提供價值超過四百億美元的軍用物資,包括數十艘戰後封存的作戰艦艇。
值得一提的是,荷蘭在兩次大戰期間皆恪守中立。因荷蘭王室與德國皇室的特殊關係,在日軍橫掃東南亞期間,美英殖民地紛紛淪陷,唯獨荷蘭殖民地得以倖免。現如今,這些荷屬殖民地變成了日軍佔領區環視的“飛地”,日本政府幾番提出“以地易地”的要求,希望用印度南部或者澳大利亞西南部的殖民地置換荷屬東印度、荷屬新幾內亞以及馬魯古群島,從而將整個東南亞變成日本的後花園,對於這種看似合理實際上嚴重損害荷蘭利益的交易,荷蘭政府一而再地拒絕,日本政府也就一而再地威逼利誘,荷蘭人對此又惱又懼,以他們在東南亞的區區數千人馬,一旦日本方面付諸武力,那是根本不堪一戰的。在這種情況下,荷蘭政府只好寄希望於歐美列強聯手遏制日本擴張,為此出錢出力乃是心甘情願荷蘭政府及民間財團將為蘇俄提供多達280億馬克的免息貸款,而且動用本國商船隊為蘇俄無償運輸援助物資。
以蘇俄堅實的工業和軍事基礎,來自歐美國家的大量援助無疑是強勁有力的助推器,而且得到了西方同盟國的諒解與支援,蘇俄軍隊終於可以堂而皇之地大幅擴充軍備了。就在莫斯科援助協定簽署當月,蘇俄政府與德、美、奧、意、愛、荷六國簽署了465億馬克的第一期貸款,其中450億迅速轉化成為軍事訂單12005架飛機、26056輛軍用戰鬥和運輸車輛、44400門火炮、171艘艦艇以及數以百萬噸計的槍械彈藥,這些裝備物資將在四年內陸續交付給蘇俄軍隊,相當於蘇蒙聯軍在哈拉哈河東岸損失裝備的百倍有餘!
莫斯科援助協定雖然是秘密簽署的,但日本方面很快就知曉了它的存在,而且對裡面的大部分條款都知之甚詳,東京高層對此大為震驚,普通軍民很是憤慨。為了挽局面,日本政府對歐美國家開展了戰後力度最大一次外交行動,然而出於各種原因,此次外交行動耗費巨大卻收效甚小,這直接導致了日本與西方同盟國的關係急劇惡化。在對美態度上,日本政府一反往日的強硬,積極與之達成戰後諒解,並就簽署互不侵犯協定舉行了接觸性的會晤,終因美方認為違反停戰協定條款代價過大而作罷,但美國政府私底允諾,一旦日本與蘇俄或西方同盟國發生戰爭,只要不危及美方利益,美國將盡可能保持中立。這使得日方自以為在太平洋方向沒有了後顧之憂。
1941年9月,第一次哈拉哈河之戰結束後不到5個月,作為蘇俄方面援引莫斯科援助協定特別條款的響應,德國空軍派遣第99特勤聯隊所屬第401高空偵察機大隊前往蘇俄在遠東最大的戰略基地和防禦要塞符拉迪沃斯託克,用以應對日軍在朝鮮半島和偽滿洲國地區愈漸頻繁的軍事調動。該大隊裝備的he121型雙引擎偵察機“雷鳥”可說是德國航空工業在30年代末期的傑出作品,其實用最大升限達到了14800米普通飛機的升限通常在6000米以內,使用一級增壓發動機可達700010000米,使用二級增壓發動機才能突破12000米,he121裝備的是當前技術最先進的3速2級渦輪增壓器,這意味著當“雷鳥”出現在遠東地區時,日本最強的戰鬥機只能在它極限高度下方4000米遙遙仰望,日軍中小口徑的高射炮對它們也是無可奈何。
在掛載副油箱的情況下,he121的航程達到3000公里,其活動半徑足以覆蓋朝鮮半島、偽滿洲國甚至日本列島的北部地區,包括日本聯合艦隊四大基地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