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體態高低,可以判斷其內心的自我定位;
愛恨反應(第7 章),是人際之間心理距離的兩個極端——愛和恨所主導產生的反應。愛的時候會希望對方也能愛,會擔心對方不愛;恨的時候會主動拉開距離,會咬牙切齒地質問“為什麼不愛我”,還會幹出更瘋狂的舉動。身體間的距離,可以體現出人和人之間的心理距離,人的某些行為,也可以體現出其內心的喜愛與厭惡;
領地反應(第8 章),是人在自己的“領地”中所表現出來的領導風範。自己的地盤裡,人會表現得放鬆、自在、威嚴,還可以絲毫不費力地指揮。如果有人敢於挑戰自己的領地範圍,則會引起強烈的警覺和反擊。觀察人的姿態和動作,可以判斷出其內心是否具有安全感,而挑戰對方心中設定的領地範圍,可以激起強烈的憤怒,這些可以幫助建立心理測試中的有效刺激;
戰鬥反應(第9 章),是憤怒的最強體現。引發憤怒和戰鬥的原因,無論多麼具體,都可以歸結為生存和繁衍中遇到的威脅,比如“同行是冤家”可以溯源到對生存的威脅,“衝冠一怒為紅顏”則可以溯源到對繁衍的威脅。一旦戰鬥反應出現,除了可以逆推出憤怒情緒之外,還可以預見到“不會輕易放棄”的行為趨勢;
勝敗反應(第10 章),是戰鬥結束之後的表現。勝利的人趾高氣昂,失敗的人垂頭喪氣。如果經過戰鬥之後,觀察到被測試人的勝敗反應,則可以用來分析此人心態,還可以用來預測事情未來的走向。
瞭解了各種微反應,就能夠在具體的情境下對他人的情緒和心理作出準確的判斷。而準確把握了他人的心意,也就可以相應採取最有效的應對措施。
電子書 分享網站
撲朔迷離的謊言
微反應研究最神奇的地方,也是它最高階的價值,是能夠分析他人是否說謊。也就是說,可以判明對方所說的是否就是其所想的,從而為自己的應對找到依據,採取相應的措施。
心理學家們在心理學研究範疇中對謊言作出過很多種定義,每種定義都各具其合理性,而且,為了尋求學術上的縝密,專家們對定義的表述又都相對複雜或晦澀。有的論證到極端的時候,竟然發現表演魔術完全符合說謊的定義,還要特別把它作為例外剔除。
學術的嚴謹其實很多時候是怕被同行挑錯,其實說謊是什麼,大家心裡都有數。所以我在這本書裡不求百分之百的嚴謹,只是簡單地定義為,說謊就是故意把假的資訊傳達給別人。根據說謊者的需求,謊言的表達形式有很多,從一言不發到滔滔不絕,從一個眼神到連篇累牘的滿紙文字,都可以是謊言。
說謊從形式上分大致上可以分成兩種,一種是否認真實的資訊,“不知道”或者“不是這樣的”,學術上稱為“掩藏型說謊”;另一種是編造虛假的資訊來代替真實的資訊,把黑說成白,或者把黑說成有點黑也有點白,學術上稱為“捏造型說謊”。
說謊的形式非常複雜,但目的卻是簡單的四個字——趨利避害。說謊,要麼就是為了逃避危害(批評、損失甚至懲罰),有個壞東西擺在那,說真話就得倒黴,說假話就有機會規避;要麼就是為了獲得利益(獎勵、收益以及被喜愛),有個好東西擺在那,說真話就肯定沒份,說假話就有機會得手。
趨利和避害都會存在掩藏與捏造的情況。根據我們的測試和實驗統計,在趨利中,捏造的情況更多,而且是捏造事實以提高自己的情況居多;在避害中,否認的情況更多些,將對自己不好的資訊都掩藏起來或者否認掉,當然,捏造的情況也不少,一般會是捏造與事實不同的資訊或者把負面資訊的主體更換成別人,進行責任推卸和轉移。如圖2…1。
謊言是經過思維和推導之後的複雜反應,歸屬於大腦中的高階功能管理,其邏輯複雜程度非常之高,下面我們來看幾個例子。
問題:你是不是獲得過專業比賽的冠軍?(積極資訊)
說謊的回答:是。
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屬於捏造,目的是趨利。因為這個專業比賽冠軍的頭銜,能夠帶來更多的收益(精神的被崇拜和被喜愛,或者物質的獎勵)。
如果回答“沒有”,那麼說謊的可能性就比較小。否認自己擁有這種好的頭銜,不能趨利,不能避害,沒有說謊動機。
問題:你是不是偷偷挪用過公司的錢給自己消費?(負面資訊)
說謊的回答:沒有。
直接否認負面資訊,目的是避害,逃避可能面臨的懲罰(精神層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