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信任,或者物質層面的處罰、開除)。
如果回答“是”,那麼說謊的可能性就比較小。承認自己犯過錯誤,會引起懲罰,或者失去獲得利益的機會,沒有說謊的動機。
不過,上面的兩個例子,只是一層邏輯的直接判斷,如果事件本身的規則就很複雜,或者被測試人有什麼宏大的欺騙計劃,則還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現在讓我們把上面的兩個謊言複雜化一些。我們會發現,當問道第一個問題“你是不是獲得過專業比賽的冠軍”時,如果對方回答“沒有”,那也不一定就是實話。因為可能存在這樣的一種規則,只有非職業選手(業餘選手)才能參加這項比賽,大家都是業餘的,比賽選手在同一水平區間內,比賽勝利了,獎金很豐厚。這個時候,就會出現專業的選手隱藏自己的履歷,以強欺弱,獲得好處。趨利!
而對於第二道問題“你是不是偷偷挪用過公司的錢給自己消費”,如果被測試人回答“是”,也有可能是在說謊。真實情況可能是,錢是朋友(兒子、老婆、女友、上司)挪用的,自己很乾淨,但是為了保護朋友(朋友安全潛伏下去能夠獲得更大的利益),實現更大的利益,自己認也就認了。傳說中老大作案,小弟自己跳出來頂包就是這種情況。這樣可以迅速擺平整個事情,不但自己將來能上位,全家老小也能得到很好的照顧(安家費),否則的話,自己和家人還可能遭到迫害。這種複雜規則下的說謊,趨利和避害兼具。
電子書 分享網站
情緒洩露的心理秘密
怎麼樣才能製造有效刺激呢?
首先,得把直接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