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武帝的方法極大的改善了東臨府雨季澇災問題,十多年的時間內東臨府一直是北部的魚米之鄉。
可惜,事物長法。隨著泥沙淤積越來越多,海河的水位越來越高,等到雨季河水也更容易溢位。
東臨府西高東高中間低,這就造成了中間部分的地上河。
幾十年前針對這個問題,不少工部官員提出建造幾十條高高在上的地上河,一路護送這些河流直接入海。
這無疑是一種非常有效的方法,東臨府的官員也是這麼做的,可這些地上河存在一個巨大的缺陷。
根基不穩,易潰易散。
簡而言之就是地上河的堤壩不穩固。
如今針對這個問題,當地官員只能不停的讓人往河邊堆積泥沙加固堤壩,同時派出大量的服勞役的人挖沙取沙,想盡辦法降低河流水位。
東臨府海河的問題是大商幾百年的老問題,幾年就要發作一次,突聞海河決堤百姓們沒有義憤填膺。只有對大自然,對災害的無奈,只能祈福經驗豐富的東臨百姓在大堤破潰之前及時躲避。
京中因為東臨府海河決堤一事悲天憫人。
杜小喜亦是從柳垚口中知道了東臨府地上河的問題。
說不感慨是沒有,杜小喜聽到決堤第一個想法就是貪汙**,豆腐渣工程,之後便是植被被伐,水土流失。
事實卻是大大相反,一切皆是因地形而起。
大商關於河流治理的政令讓杜小喜實在難以想象的科學先進可持續。
除了感嘆一番,杜小喜也和其他人一樣為當地的百姓祈福,其他再多的卻卻是無能為力。
上輩子杜小喜自小生活在大陝西的山中,杜小喜小時候河都沒見過幾條,她們那裡年年最大的問題就是鬧春旱。澇災這種事情千百輩子就沒聽說過。
若是說怎麼應對春旱的問題杜小喜還能根據小時候的經歷現身說法,提點什麼建議。可要說道澇災,杜小喜這麼個兩輩子的旱鴨子可真是沒辦法。
地上河啥的,是見都沒見過,怎麼治?
轉眼又幾天過去,快到了兩個小傢伙回書院的日子。杜小喜的心思便回到給兒子們準備東西上。
“少夫人,喜樂寺的小師傅來了!”
門房通報一聲,很快便有人引著一個十歲出頭的小和尚進來。
杜小喜一看,喲嘿,不認識!
看來是師父新收的徒子徒孫了。
杜小喜已經有兩年多沒見過師父,上一次見面還是匆匆一別,之後師父又帶著一群小和尚滿天下雲遊去了。
杜小喜覺得他師父已經六十歲的人,就因該有點老年人的樣子,就不要漫山遍野的亂竄不見人影了。
可惜,師父大了不由徒弟,每次師父總是雲遊的誰也不知道去了哪裡。
小和尚對著杜小喜雙手合十道:“阿彌陀佛,小僧仁德見過師姑。”
杜小喜回以一禮,“勞煩你跑一趟,可是師父師兄有什麼事情?”
小和尚點點頭,從被雨水濺溼的寬大袖袍中拿出一封信雙手奉上,對著杜小喜道:“師祖說請師姐盡力而為。”
杜小喜一臉疑惑的點點頭,吩咐茜草道:“帶著小師侄去吃些湯茶。”
小和尚趕忙拒絕,“回師姑,師祖還有話要帶給主持師伯,仁德告辭了。”
(未完待續。)
第二百七十七章 水泥
小和尚撐著傘踩著木屐蹬蹬的冒雨離開了。
杜小喜摸著帶著潮氣的信,心裡總有點不好的感覺。
師父是不是又要坑徒弟了?
杜小喜揣著信進了屋子,繁星和小繁榮也左右護衛著杜小喜湊在身邊。
小繁榮巴巴的看著杜小喜,“孃親,師公來信了嗎?寫的什麼啊?有給繁榮帶東西嗎?”繁星也湊在旁邊,見門外沒人再進來,孃親也只是拿了一封信,便知道沒有其他的東西,一時間臉上滿是失落。
喜樂大師名聲極大,繁星和繁榮受到外人的影響,加上小時候杜小喜帶著他們去看師公的時候,喜樂大師總是利用讀心技能把兩個小傢伙哄的團團轉。倆人打小的印象裡喜樂大師就是一個什麼都知道的高僧,和別人口中誇讚的高僧一樣法力無邊。
喜樂大師遊走各地經常會給杜小喜寄些小東西回來,多數情況下屬於小哥倆的東西比杜小喜還多。異地遠方寄來的小玩意兒兩人很是歡喜,對師公也是滿含期待。
杜小喜摸摸兩人的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