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企業的領導們已認識到,在日本,大規模生產不再具有任何意義。在迅速老齡化的日本,僱主們不容易找到願意到工廠做工的年輕勞動力,更不用說值夜班的人。因此,日本公司開始採取美國的方式:將夕陽產業和低端製造轉移到海外。日本製造企業認識到,只有生產轉移到海外才能保持成本上的競爭力,而中國是最好的選擇。只有把日本的繁榮與中國的生機與活力結合起來才能使日本獲得更好的競爭力。
中國再次變得炙手可熱。日本重要的經濟雜誌《日經商務》在頭版位置刊登題為《中國的力量在改變日本》,介紹中國對日本的影響。日本《時代週刊》在2002年9月號刊登特稿《中國很有吸引力》,介紹大量日本企業正投資中國。
日本已經走上了不歸路,它已經把中國當成了頭號出口市場,中國還將取代美國成為日本最大的進口貨物的來源。許多經濟學家認為,中國成為日本最大的貿易伙伴只是時間問題。
2002年,美國《商業週刊》第7期發表美國耶魯大學管理學院院長傑弗裡·加騰的文章《當一切都是“中國製造”的時候》,該文分析了兩個問題,一是中國正成為世界工廠,二是中國成為世界工廠的危險:世界經濟越來越依賴於中國的製造商。但是,龐大的供貨商也就意味著巨大的斷貨風險。
文章說,在過去的數月裡,不時傳來這樣一些訊息:英特爾公司將在上海投資1億美元生產奔騰4微處理器晶片;戴爾公司把其龐大的個人電腦生產廠從吉隆坡遷到了廈門;深圳市政府將出資50億美元來推動積體電路產業的發展。我們可以輕易把這些點聯成片。“中國正在成為一個製造業超級大國”,用高盛公司亞洲地區副總裁肯尼斯·考迪斯的話來說:“而且大有不可阻擋之勢”。
在發展中國家中,中國所吸納的國外投資最多。在20世紀末的幾年裡,中國平均每年吸收的外資都高達400億美元左右。中國的入世將吸引來更多的投資。美國公司正紛紛將自己的生產從馬來西亞、泰國、印度尼西亞,甚至墨西哥統統遷往中國。東芝公司已開始在中國大陸生產電視機,索尼“遊戲站”的生產也搶灘中國。中國臺灣公司的全部資訊科技產品有一半是在中國大陸生產的。
中國的優勢是巨大的。中國的工資水平只有墨西哥和匈牙利的1/3,美國和日本的1/20。中國對教育和培訓工作的重視,對IBM、摩托羅拉和微軟等大公司的研究機構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大量的工廠、分包商和銷售商營造了一個無可匹敵的生產環境。中國不僅僅是一個出口平臺,其日益龐大的國內市場也令人垂涎。
全球大公司為降低成本,大量採用外包的生產整合模式。根據貝爾一斯特恩斯公司預測,到2010年,世界半數以上的生產都可能透過外包方式進行。Flextronics國際有限公司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該公司是全球最大的製造業分包商,業務遍及28個國家,它既為其他公司生產手機,也生產洗衣機之類的普通家電。該公司的收入從1993年的1億美元猛升到現在的140億美元左右。預計它今年的中國業務將比2001年翻一番,兩年後其中國業務在公司全球製造業中的份額可能從1998年的24%上升到40%。
就吸引外資而言,中國遠比日本經濟高速增長時期更開放,而且中國還擁有更大的成本優勢和更嚴謹的高等教育。
文章分析的第二個問題是:中國成為世界工廠的危險。
現在的一個大問題就是,世界經濟是否會嚴重依賴中國的製造企業,如果發生戰爭、恐怖主義、社會動盪或者自然災害時,世界經濟的生命線是否會很快遭遇大規模供應中斷的危險?換句話說,短期內中國在全球製造業的地位會趕上沙烏地阿拉伯在世界石油市場上的地位嗎?今年6月份美國的《哈帕斯》雜誌指出,美國經濟很容易受到來自中國大陸和臺灣的全球供應鏈的影響,而這些供應鏈主要為美國的重要產業提供準時的供貨。Flextronics國際有限公司的董事長兼執行長邁克爾·馬克斯也表示了同樣的擔憂:“過度的集中有可能導致嚴重的供貨中斷,生產設施的地理分佈更分散一些會好些。”
不幸的是,誰都沒有責任對總體風險進行分析。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上,執行長們首要的任務就是降低成本,追逐利潤。中國經濟日益對外開放也是令人稱道的。高度錯綜複雜的全球供應鏈所面臨的威脅似乎還沒有成為哪個國家或國際機構的研究課題。
每一個問題都不好回答,不過,要求布什政府成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