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人員一行聽取了,又請教修改方案。
“我完全是憑藉直覺談一點看法,有用的你們就聽,沒用的全當耳旁風,至於怎麼修改還要靠專家們。”陳雪江實話實說。
“哪裡哪裡,您就是我們的‘炮艇專家’。”眾人愈發恭敬。
“這樣好吧。”李進插進來。“陳大隊長也很忙,還有許多事情,他的意見你們認真研究,消化以後拿出新方案報給我們,再請首長審批。”
眾人應諾,不捨離去。
待人走乾淨,陳雪江長鬆一口氣。從此,“炮艇專家”的綽號一傳十,十傳百,在華東海軍裡叫開。
1952年9月,海軍成立了艦船修造部,華東海軍艦艇裝備發展納入軍委統一計劃、統一標準的軌道。護衛艇還在研發中,崇明島秘密進行的改裝日本漁輪工程陸續完畢,陳雪江分配到5艘改裝漁輪炮艇,正好一箇中隊。
不過,真正拿到手裡只有3艘,另外兩艘還停泊在公文上。3艘輪船的軍內註冊編號分別為605、606、607。他望著這些似艦非艦、似艇非艇的水面航行器,甲板上風格牴牾的武器,心中別一番滋味。只有一個願望,就是拉出這支新軍打一仗,試試戰鬥力到底如何。
這一年,巡防區遵照黨中央制定的“軍事打擊、政治瓦解、發動群眾三者相結合”的剿匪方針,結合兩年來剿匪經驗,制訂出新的行動方案,就是:軍事清剿與政治瓦解相結合;陸地島嶼清剿與海上游動清剿相結合;公開遊剿與化妝遊剿相結合;突然包圍襲擊與隱蔽埋伏堵擊相結合;剿匪作戰與發動群眾組織漁民相結合。並提出戰鬥口號:海上剿匪一名,等於陸上殲匪一排;海上剿匪一船,等於陸上殲匪一連。要求各艇做到,來則殲之,散則捕之,絕不漏網。
過了些日子,機會來了,基地下達命令,一艘地方上“亞平”號輪船從舟山啟航駛往海門港,中途停靠石浦港卸油,要求巡防區派炮艇前往護航。陳雪江研究了海區敵情,命令二中隊副中隊長單桂芳率領607號前去執行任務。單桂芳領命,頗費了一番準備,因為陳雪江還讓他捎腳帶上一船人——基地下來的文藝演出隊,到石浦慰問駐紮在那裡的三中隊。
四島爭奪戰(4)
一群扛著鑼鼓傢什的“男女準軍人”上船後,漁輪炮艇解纜出港。駛沒多遠,就是敵佔島一江山,上面敵人活動情況看得清清楚楚,航線上充滿火藥味。單桂芳催促賞景的男女躲進艙別露頭,生怕打起來傷了回去不好交待。他腦袋裡始終縈繞著陳雪江的話,碰上敵人一定要好好幹一傢伙。
令人失望的是,607號一路平安抵達石浦港。
不日,“亞平”輪到達,雙方辦理交接手續,607號護送“亞平”輪上路。臨行前,三中隊領導告訴單桂芳,半途上大、小鵝冠山島附近有中隊的4條炮艇在活動,遇上麻煩可以請他們支援。
是日上午,海面起霧,兩船摸索航行,607號以8節航速在前,“亞平”輪以6節在後。至大鵝冠山島附近,透過陣陣飄霧,單桂芳發現前方有一黑影,憑經驗斷定是一艘國民黨“永”字號掃雷艦。他當即讓“亞平”輪靠內側航線貼岸行駛,沿白帶島拐彎向海門,自己在外側擔負掩護。
藉助霧障,這一行動順利兌現。這倒讓他內心裡有些不甘,他知道“亞平”輪很快便可以順利抵達海門港,而他的“戰鬥任務”還沒有完成呢。他駕駛607號在白帶島坳子裡找到三中隊的3艇,得知還有一艇在外面擔任警戒,把想法一說,幾條艇的人聽說外面有“永”字號送上門,立刻手心癢癢。於是,4艇拔錨解纜,會合外面一艇,貼霧海尋找目標。找了一圈,也沒有發現目標。擴大範圍,“永”字號就好像蒸發。於是作罷,雙方分手,4艘艇北上,607號南下,繼續駛往海門港。
約半小時後,607號駛過大鵝冠山島,見“永”字號橫擋在路上,擺開戰鬥架勢,顯然在這裡已經埋伏多時。單桂芳眼前一亮,心中暗喜,叫道:我找你多時,你倒自己送上來。雙方迎頭行駛,漸漸連彼此甲板上的人都看得清楚。“永”字號率先發炮,白色浪柱在607號前後左右此起彼伏,就火力講607號明顯處於下風。單桂芳命令轉舵,向白帶島靠攏;他有他的想法,607號吃水淺,可以藉助島岸作為屏障,“永”字號噸位大,吃水深,靠近島嶼不敢加速,正好便於57戰防炮發揮威力。
雙方一前一後在海面周旋,607號牽掣對方一點點向岸邊靠攏,“永”字號進入淺水區後停車,呈漂泊態。單桂芳見時機到,一個調頭,衝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