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艱難可想而知。艇上當時的措施是減速,再減速,有時甚至在4部主機中只動用一部主機,用最低轉速,慢吞吞地前行。從戰區到廈門路程並不遠,竟然一直折騰到天亮,鋼纜斷了7次,艇員個個精疲力盡,雙手磨出血。在經過東碇島時還遇到敵人的炮火攔截險些放棄。
天亮,556艇克服艱難險阻,經過5個多小時航行,總算把這輛美國造最新式水陸兩棲戰車牽到碼頭上,這時才發現拖了半天拖反了,屁股朝前,腦袋朝後,而且戰車上的動力機器還開著,怪不得費了牛勁。艇靠碼頭後,立刻引來絡繹不絕的圍觀人眾,成為當地的一大熱點新聞。
幾天後,圍觀者不斷增多,範圍擴大到全國,地點也不再是軍港,而是首都北京革命軍事博物館大廳內。
偷渡行動屢屢失手之後,臺灣方面汲取教訓,變化出更為隱蔽的海上手段。進入1964年,國民黨情報局將運輸艦“滿慶盛”、“滿慶升”號改裝成為日本漁船“慶盛丸”、“慶升丸”號頻頻出沒,行動路線多選擇遠離大陸海岸,採取無線電靜默,人員換乘區域在領海線之外,一旦發現大陸艦艇立刻高速轉向脫離。
1964年7月8日19時,“慶盛丸”、“慶升丸”號從臺灣淡水港啟航,再次對大陸防禦較薄弱的蘇北沿海襲擾,兩船載特工51人、船員29人。
東海艦隊接到敵情通報,命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