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海戰檔案》
中國海軍到底有沒有打過海戰?打過哪些海戰?在哪裡打的海戰?海戰是怎樣一個經過?等等一連串人們所關心的有關中國海戰的問題,始終沒有一本書做出較為全面地、權威性的回答。
中國海軍的前身——華東軍區海軍,是在什麼樣的一個背景下成立的?這樣一支包括有巡洋艦、驅逐艦、護衛艦及各種艦船的龐大艦隊後來又去了何方?他的第一任司令員張愛萍為何離開海軍和他所熱愛海防事業?而在接下來的歲月裡,他手下的將士們命運又流向何方?這些,隨著歲月的流失,都已經為世人所淡忘,化作礁石沉入歷史的汪洋。
至今為全世界所關注的中國大陸和與臺灣海峽兩岸和平統一問題,是歷史發展的必然,還是為偶然事件所致?當時存在武力解放臺灣的可能性嗎?海軍在做好了解放臺灣的準備後,為何又沒有攻打臺灣?一直在民間口傳的“金門島登陸戰”、“登步島登陸戰”到底是怎麼回事?誰贏誰輸?死傷多少?有關中國海軍和中國海戰的話題始終困擾著國內讀者的求知慾望,傳聞與猜測共存,褒貶與感嘆相抵,失望與希望交替,人們渴望在和平盛事之年得到一個明確的答案,以史為鑑,看清過去,展望未來。
在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成立八十週年之際,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的這本《新中國海戰檔案》一書中,海軍資深作家、評論家崔京生以他多年來的積累與探索,客觀誠實的態度,另闢蹊徑的筆鋒,別具一格的幽默語言,用了洋洋二十餘萬言,加上近百幅珍貴歷史圖片,見證了1949至1965年發生在中國東南沿海的戰事,集合成篇,以饗讀者,可謂書界與讀界的一件幸事。
1949至1965年習慣性地被國人稱之為新中國建設時期,是一個極具政治色彩與精神特點的歷史階段,因此在這樣一個特定歷史環境下所發生的一系列海上戰事,都披上了一層傳奇的神秘亮色。透過海戰的烽煙,人們可以從另一個視窗看到共和國、中國海軍成長的可歌可泣的艱難歷程,從而捫心自問,得到啟發。
從共和國成立之初到今天,中國所有的海戰幾乎都發生在1965年之前(不包括西沙之戰,越南掃雷和南沙之戰),而這些戰鬥的百分之九十又都發生在中國東南沿海(不包括南海發生的“垃圾尾之戰”、“海戰”等),本書作者從這一時期所發生的數以百計的海戰中遴選出數十場經典戰鬥,透過語氣平和地娓娓道來,深入淺出的層層剖析,客觀公正地雙方評價,全方位的、盡心盡力地滿足了不同層面的讀者:年輕人對海軍常識的渴求,中年人對成長的懷舊,以及老一輩革命家回顧榮譽的心理。這些篇章包括:迄今為止我軍唯一的一次海陸空三軍聯合作戰“一江山島登陸戰”,鮮為人知的“反封鎖長江口掃雷戰”,膾炙人口、被改為電影《海鷹》的“擊沉洞庭號”、“海戰”、“海戰”,大陸與臺灣海軍之間驅逐艦、護衛艦編隊的正面較量“東磯列島海空大戰”,催人淚下的“瑞金艦沉沒”,以及至今仍然謎一般的“琅磯山海戰”、“解放大陳島”,長期避諱不談的“金門登陸戰”、“登步島戰鬥”……有關權威審讀機構在看了此書後預測,這樣一本史料性強,閱讀性又極強的愛國主義軍事讀物首次面世,一定會給這方面盼望已久的讀者推開一扇觀察歷史的新視窗,對創作和閱讀帶來一縷清新之風。
關於華東軍區海軍(1)
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軍橫渡長江一舉攻陷南京,國民黨政府逃遁廣州。
也就是在這一天,江的對岸,華東軍區海軍在江蘇泰州白馬廟宣告成立。12月31日,中央人民政府發表《告前線將士和全國###》指出:“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國人民在1950年的光榮戰鬥任務,就是解放臺灣、海南島和西藏。”轉年,華東海軍成立一週年之際,一支包括3個艦隊和若干大隊的作戰編隊已初具規模,總體作戰實力超過當時國民黨海軍,時刻準備聽從黨中央的召喚升帆南下,一統國土。
可是,為何後來的歲月裡這樣一支浩蕩水師名不見經傳?它去了哪裡?那些曾經征戰海疆的將士今又在何方?開啟瀰漫硝煙的歷史畫卷之前,便於講述,還是有必要追根溯源,話說當年——
1948年的冬天是漫長的,長江上飄過零星雪花。
從東北戰場、華北戰場、淮海戰場敗退下來的國民黨軍隊麇集江南岸。蔣介石此時白髮搔更短,引退溪口垂簾聽政。回顧他的從政生涯,這已經是第三次下野了。桂系魁首李宗仁臨危受命登基。不可一世的梟雄們此時早已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