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前景日薄西山,惟抱著一絲僥倖,就是:劃江而治,養精蓄銳,東山再起。
長江的北岸可謂一片飄紅,車轔轔,馬蕭蕭。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從陝北窯洞遷移抵近北平的西柏坡村,目標明確: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
可是,一直拖延到來年春天,局面仍在僵持,兩黨之間的談判放在北平艱難地進行,看不到任何和解的希望……
其實早在1948年初,三大戰役還沒結束毛澤東就在考慮渡江戰役。每次面對作戰圖,他手中的紅色鉛筆總不免戛然止步於宛延而瀉的長江邊。作為一個湖南人,他深知渡江作戰遠非陸上打仗可比,而恰恰這又是手中的一張弱牌:沒有海軍。
他的眼前滑過這些年因為沒有海軍而吃的大大小小的虧——
1945年,抗戰剛結束,國民黨當權者命令八路軍、新四軍等武裝組織原地不動,國民黨軍卻動用海、空力量將80萬裝備精良的正規軍從大後方搶運至東北、華北戰場,僅一個月就完成兵力部署。而共產黨領導下的萬毅、吳克華所部10個團3萬餘人接到出發的命令,從山東航渡渤海灣登陸遼東半島,竟耗費一個月之久,造成的被動局面後來花費一年多艱苦作戰才逐漸扭轉。
1946年11月6日,國民黨陸軍第八軍在軍艦飛機掩護下大舉進犯掖縣,艦炮猛轟膠東軍區守軍側翼和後方,造成慘重傷亡。
1948年10月,遼瀋戰役激戰正酣,蔣介石為解錦州之圍調11個師組成東進兵團,又以瀋陽地區11個師組成西進兵團,實施南北夾擊,向“四野”塔山陣地發起進攻,海軍司令桂永清坐鎮“重慶”號,指揮艦隊以152毫米、120毫米大口徑艦炮支援陸上作戰,在歷史上留下了慘烈的“塔山阻擊戰”一筆。
遼瀋戰役尾聲,營口萬餘守敵,葫蘆島12個師,面臨圍殲的最後時刻從海上逃生……
滔滔大江,晝夜不息。
古人云:“長江天塹,古來阻隔,虜軍豈能飛渡。”
眼前的戰場,雙方投入兵力近200萬人,沿岸正面戰場寬1800公里,縱深戰場300公里餘,可謂繼三大戰役之後死後存亡的關鍵一仗。而這一仗的特殊性則在於,國民黨陸、海、空三軍集結了全部重兵,憑藉長江天塹構築了一條立體作戰防線,坐迎沒有一艘艦艇的共產黨軍隊。
縱觀國民黨陸、海、空三軍防線中海軍的實力,眼下依然保持著以往的戰鬥力,幾乎沒有損傷,在編4個艦隊,即第一、第二艦隊,江防艦隊和登陸運輸艦隊,以及10個巡防艇隊,總兵力4萬人,擁有各種型別艦船275艘(在編艦數,艦艇總數為428艘),總排水量達20萬噸。對於沒有海軍的人民解放軍來說,佔有絕對優勢。這些兵力全都部署在長江中下游一線,其中海防第一艦隊擔任吳淞口至江陰段防務,海防第二艦隊擔任江陰至江西湖口段防務,江防艦隊擔任湖口至湖北宜昌段防務,每個艦隊配備了各種型別艦艇數十艘,每日24小時不分晝夜巡邏在長江南側一線,見到可疑目標立刻開炮擊沉。並以海軍總部直屬巡洋艦“重慶”號鎮守吳淞口外,擔任對外封鎖和對內監視任務。最為致命的是,國民黨軍撤往南岸時擄走所有船隻及航渡工具,哪怕是一條小舢板,也不留下。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關於華東軍區海軍(2)
再看長江北岸人民解放軍戰線,縱有兩萬條船隻,卻都是徵集自江淮、山東,甚至更遠的遼寧沿海的漁船,既無機械動力,也無航行保障裝置。每船上僅能裝載一個步兵班,更是無水戰經驗可談。
由於木帆船滿載步兵,速度更加慢,在航渡中既無相應火力對付江面艦艇,且一旦中彈很容易沉沒(儘管部隊進行了專門的輕武器水上射擊訓練,但攜帶彈藥有限,效果也有限),所以船隊在航渡階段基本上不具備與艦艇對抗的作戰能力,原則上儘量避免戰鬥,主要任務在於登陸作戰。很明顯,航渡階段是我軍渡江作戰中的致命弱點,江面國民黨艦艇構成了最大的威脅,我方要做到的,則只有盡力摸清對岸艦艇在江面的活動規律,採取乘隙偷渡和在北岸炮火掩護下全速強渡,以巧制勝。
在探索渡江戰役可能遭遇的風險時,有關作戰部門曾經有過概略的計算。
以第三野戰軍為例,共4個兵團15個軍和一個特種兵縱隊,以第一梯隊展開10個軍,每軍展開兩個師測算,共20個師60個團;以每條帆船載步兵一個班測算,每排需要3條帆船,一個連需要10條,一個營需要40條,一個團需要16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