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2 / 4)

小說:07張雲逸 作者:孤獨半圓

的千餘名幹部派到各縣,建立各級抗日民主政權。在劉少奇直接領導下,定遠縣抗日民主政府於1940年3 月17日在定遠城成立,魏文伯任縣長。接著,鳳陽、滁縣抗日民主政府成立,組成定鳳滁三縣聯防辦事處,魏文伯兼主任。在這前後,嘉山、來安、盯眙、天長、高郵、寶應、儀徵、六合、淮寶、合肥、和縣、含山、巢縣、無為等縣抗日民主政權相繼建立。1940年4 月18日,津浦路東各縣聯防委員會辦事處成立,賀希明、鄧子恢、方毅先後任主任。同年8 月1 日,津浦路西各縣聯防委員會辦事處成立,黃岩、童漢璋先後任主任,魏文伯為副主任。津浦路東、路西抗日根據地政令所及人口達200 萬。皖東抗日根據地抗日民主政權的建立,開創了淮南地區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新民主主義新秩序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新局面。從此,華中抗日根據地的雛形便在皖東津浦路東、路西形成。

1941年1 月13日至18日,津浦路東召開第一屆臨時參議會,到會議員131 名,內有開明士紳50名。會上,鄧子恢作《抗日民主政府一年來施政工作總結報告》,鄧子恢繼續當選為津浦路東各縣聯防辦事處主任,方毅為副主任;鄧子恢當選為參議長,愛國人士朱雨江、趙堅為副參議長。2 月,頒佈《津浦路東各縣聯防辦事處抗戰時期施政綱領》。同年9 月18日,津浦路西召開第一屆第二次臨時參議會,選舉童漢璋為津浦路西各縣聯防辦事處主任,魏文伯為副主任;選舉魏文伯為路西參議會參議長,愛國人士劉子谷為副參議長。

皖東抗日根據地是在對日偽頑三角鬥爭中建立起來的,不單要同日偽軍不斷戰鬥,而且還要同頑固派不斷地進行自衛鬥爭。1940年4月至8 月,來犯的韓德勤部第八十九軍主力被我軍擊退到運河以東,此後,津浦路東地區的新四軍部隊主要是同日偽軍作戰;路西地區則一直處於同日偽頑尖銳的三角鬥爭之中,這是淮南敵後抗戰的主要特點。

二、淮南抗日根據地的鞏固與發展1941年5 月,中共中央華中局根據皖南事變以後的鬥爭形勢,將華中抗日根據地劃分為7 個戰略區,建立中共鹽阜、淮海、淮北、路東、路西、蘇中、蘇南等7 個區黨委和舒(城)無(為)桐(城)廬(江)特委。皖東抗日根據地的路東、路西區黨委和舒無桐廬特委統歸皖東黨政軍委員會領導,書記鄭位三。路東區黨委以劉順元、方毅為書記,管轄來安、嘉山、天長、盯眙、儀徵、六合、高郵等7 個縣委;路西區黨委黃岩為書記,管轄定遠、滁縣、全椒、鳳陽、合肥、壽縣、定東南、含(山)和(縣)等8 個縣委;舒無桐廬特委書記何偉、李步新。皖南事變以後,在皖東的江北指揮部所屬部隊改編為新四軍第二師,副軍長張雲逸兼師長、羅炳輝任副師長、鄭位三任政治委員。轄第四、五、六旅(分別由四、五支隊和江北遊擊縱隊改編)及津浦路東聯防司令部(獨立旅)、津浦路西聯防司令部。

1941年春,新四軍第二師在津浦路西粉碎了日偽“掃蕩”及頑固派軍隊的進攻,鞏固了路西根據地以後,主力遂轉向天(長)儀(徵)揚(州)地區開展破襲戰,經金牛山等戰鬥,殲日偽軍800 餘人,粉碎了敵軍對路東根據地的進犯。路東軍民繼1940年9 月粉碎日偽軍10000餘人的大“掃蕩”後,1941年5 月又粉碎了日偽軍5000餘人的“掃蕩”,鞏固了路東根據地。

1942年,是淮南抗日根據地最困難的時期,由於日軍頻繁而殘酷的“掃蕩”、“蠶食”,李品仙部的進攻,加上嚴重的乾旱,給淮南軍民造成嚴重的困難。

為了戰勝困難,淮南軍民堅決擊退日偽軍進攻,保衛敵後抗日根據地。1942年1 月至3 月,新四軍第二師擊退日軍2000餘人對津浦路西地區的“掃蕩”。10月,李品仙部第171 師進犯藕塘;11月,日偽軍10000 餘人大舉“掃蕩”淮海、淮北和淮南抗日根據地,其中,由明光、滁縣、定遠等據點出動的日偽軍3000餘人向定遠地區“掃蕩”,均被津浦路西軍民粉碎。1943年6 月,津浦路東我軍在東南邊區發起反“蠶食”、反偽化的鬥爭,攻克儀徵縣謝家集據點,收復儀徵、江都縣20多個鄉,成立甘泉縣,打通二師淮南抗日根據地和一師蘇中抗日根據地的聯絡。8 月,二師主力一部,擊退進犯六合縣解放區的日軍,取得桂子山戰鬥勝利。

為了戰勝困難,淮南抗日根據地厲行精兵簡政,緊縮機關,充實基層。新四軍第二師主力縮編,加強地方武裝,津浦路東8 縣合併為4 個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