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12時,溥儀在“行宮”的房間裡開啟了收音機。收音機裡播放的是日本天皇的講話,宣佈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無條件投降:“……夫謀帝國臣民之康寧,偕萬邦共榮之樂,此為皇祀皇宗之遺範,為朕之拳拳之措者……”溥儀聽著聽著就哭了,因為他知道連日本都投降了,那麼他的滿洲國也就徹底完了。
1945年8月17日上午,在偽滿洲國總理大臣張景惠的安排下,溥儀照著早就寫好的《退位詔書》宣讀,宣佈退位。短命的偽滿洲國一共經歷了13年零5個月,就在大核桃鎮這個偏僻的山溝溝裡土崩瓦解了!曾三次下臺又三次當上皇帝的薄儀,在此時此地,他最後一次成為了平民!
溥儀是大清王朝的最後一個皇帝,偽滿洲國也可以看作是在日本人扶植下的大清王朝的延續。從溥儀宣召退位之後,中國再也沒有了封建政權,轉而進入了社會主義時期。
所以,溥儀在大核桃鎮退位這件事,往小了說是大清王朝二百餘年統治的終結,往大了說這代表了中華大地3000多年的封建統治落下了帷幕。
陳子楊萬萬沒想到自己的家鄉竟然在中國歷史的舞臺上佔據了這麼重要的角色。可是為什麼溥儀在這裡宣詔退位的事情不像其他一些歷史事件一樣那麼著名呢,這件事情連身為大核桃鎮居民的陳子楊都不知道,影響力也太小了。
而且最讓陳子楊感到不解的是,為什麼會是這裡,為什麼是這麼偏僻的大核桃鎮成為了龍隕之地?
第31章 大核桃鎮
陳子楊利用了他大學畢業之後上班之前的一段閒暇的時間,一直在查詢龍隕之地的秘密。一來是因為他思念老道,二來也是冥冥之中他覺得這龍隕之地和他也有很深的關係。
陳子楊不明白為什麼他的家鄉這麼彈丸大的地方卻能成為溥儀宣詔退位的地方。為此他先是到溥儀宣詔退位舊址裡面去看了一看。溥儀宣詔退位舊址,門票只要三塊錢,這兒可能是中國境內門票最便宜的旅遊景點了吧,陳子楊來到這裡的時候他就這麼想著。
這個遺址只是一個一二百平米的院子,幾間房子,這個房子原為大核桃礦山株式會社的員工食堂,如今儲存的比較完好,改建成了如今的舊址,當年溥儀就是在這裡宣詔退位的。舊址裡面只是懸掛有一些當時的照片,並沒有什麼有意義的東西。
之後陳子楊又去了市裡的圖書館檢視了縣誌,才大概知曉了其中的緣由。礦產!是因為這裡的礦產。
陳子楊記的大核桃鎮在十幾年前交通非常的不便利。大核桃鎮位於長白山山區,想要從大核桃鎮去一次臨海市,要麼坐火車要麼坐汽車。但不管是哪種方式,都要一個小時左右。十二公里的直線距離至少需要一個小時!這在現代化的今天是個讓人無法相信的事情。
如果坐火車的話坐的是那種最老式的綠皮火車,中間在一個和大核桃鎮一樣大小的小鎮的火車站停靠一次,然後就是臨海市站。火車嘎遊嘎遊的雖然開的很慢,但是比較安全,缺點就是每天只有一趟列車,時間上沒有靈活性。
如果想要時間上比較靈活的話就只能坐汽車,走公路,但是那個時候大核桃鎮的公路交通不像現在這麼好,這麼方便,這麼安全。
十幾年前的時候大核桃鎮周邊的公路全是山道,而且山路危險異常,雖然這的山道沒有川藏公路的“死亡之路”那麼險峻,但也是強點有限。要走山道先要走盤山道爬到山脈的頂端附近,然後順著山上的公路走,所有的山路都是隨山而建,七扭八拐的,整個車程大大小小的彎道不下三十個,其中超過180度的轉彎就不下十個。下了盤山道才能到臨海市。
地圖上兩地之間直線距離只有十二公里,但走起山道路程卻變成了幾十公里。而且山路又高又窄,山道的寬度只有幾米,勉強算是單排雙車道,兩個寬點的車錯車的時候都要使勁靠邊加點小心,稍有不慎就會刮到一起,道路的一邊是山壁,另一邊就是大陡坡的懸崖。在這條路上每年都會有十幾起車毀人亡的事故發生。
不光是大核桃鎮到臨海的道路如此,臨海市往外走的唯一道路也是如此。尤其是一段叫老嶺的地方,外地司機開車到那裡都需要僱個當地司機開過去,自己是不敢開的。
這樣的情況直到陳子楊上大學的時候才有所改觀。新修建的一條沿江公路順著鴨綠江一直通到了鴨綠江入海口處的東丹市,現在從大核桃鎮坐車到臨海市只需要十幾分鍾,而且非常的安全,道路平坦,雖然一邊依舊是山壁,另一邊卻是鴨綠江的美景,在這青山綠水中行駛,把出行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