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便是自己的政治主張了。
現在跟明朝計程車大夫階層說什麼資本主義、**那都是扯淡,必須用他們聽得懂的話來表述自己的政治主張!
是了,“知行合一”!
這就是明代最牛叉,也可以說是孔孟之後最牛叉的哲學家、思想家王陽明的理論學說。
從某種程度來說,王陽明是比宋代的朱熹更接近於“聖人”,因為朱熹那一套封建禮教,後世風評很差。
然則,王陽明提倡的“心學”,卻不一樣!(未完待續。)
第322章 為萬世開太平
張力曾經無數次地想過,如何“改造”……亦或者說如何“影響”明末無比強大計程車大夫階層。【】
很多yy文無非就是開幾所學堂,豬腳振臂一呼,所有封建社會的知識分子盡數被洗腦,然後接受什麼“民主”、“共和”之類的政治理念。
這……
在歷史上絕對是不可能出現的情況。
若是從大儒王陽明的“心學”之“知行合一”上來著手闡釋的話,一定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孔子那一套的核心是“仁”和“禮”,其主要內容是:仁者愛人,克己復禮。
不得不說儒學發展到明代,孔子早已被士大夫階層高高地供了起來……不管是高高在上的內閣首輔大人,還是“千里做官只為財”的七品縣太爺,既不“愛人”,也不“克己”,“復周公之禮”那更是不可能的事兒,“收禮”還差不多……
這個時代儒學學說影響最深的,乃是朱熹那一套“存天理,滅人慾”。
而正德年間橫空出世的王陽明提出的“心學”,正好與朱熹那一套不太對路。
要解釋朱熹與王陽明各自的學說,一二十萬字也說不完,只簡單地說一說。
朱熹與王陽明的區別其實是在“性即理”與“心即理”上,但這個東西並不玄乎,可以用大白話說清楚。
朱熹講性即理,認為人的本性是好的,但是我們在生活過程中會逐漸形成許多偏見,包括潛意識裡的偏見,比如“我長得不好看”、“我沒用”等等,人的全部思想行動由這些前提條件出發,同時產生了許多負面情緒,遮蔽了人的眼睛、影響了人的行動。
這些偏見不是人的本性,不是天理,而是人慾。是習氣,朱熹要滅的就是這些東西。他把這些東西看作是人心裡的牆,人要努力拆掉自己心裡的牆,拆出來的路就是人的本性。就是天理。
簡而言之,朱熹是拆遷隊的。
王陽明不講性即理,他講心即理。他的意思就是,難道我沒把牆拆掉,我就一直站在這裡拆。別的都不幹了嗎?
牆是死的,可是人是活的,我們繞著牆走,照樣前進。
表面上看,繞著牆走是走彎路,但走起來卻更快,因為你一直傻站在那裡拆牆,拆掉一面走一段,雖然走的是直路,可是費時費力。事倍功半。那個彎路在王陽明看來才是真正的直路,牆就在那裡,你不去撞牆就是了,繞過去跟你拆掉他,結果都是一樣的:都是從這面牆前邊走到了這面牆後邊。
朱熹的觀點是,只要我們向前走,我們總會遇到牆;王陽明的觀點是,只要我們向前走,我們總會找到路。
朱熹是御用學者,而王陽明和孔孟一樣。不迎合政權。
朱子是固定你的思路,把人思想僵化,他的學徒一看便是朱子門人;但王陽明是活學活用,主張解放心性。由心決定,王陽明的門徒一般很難看出。
這……卻是正對了張力的心思。
因為王陽明的學說,可以有無窮無盡的解釋……即使最後張力解釋成什麼“資本主義”、“**”,那也沒什麼稀奇。不過是披著王陽明“心學”的一張外衣而已!
“外衣”,正是“影響”士大夫階層最最重要的東西!
而這一切,正是從王陽明的“知行合一”開始解釋。
知行合一麼。陽明先生主要是從哲學角度解釋,張力需要解釋成……理論聯絡實際,搞實業救國那一套!
古代講究個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張力卻要逆天改命,引領未來的工業革命!
當然,這一切現在說都還太早太早,張力需要慢慢地給陳正c和顧有風一步一步地洗腦。
張力看了二人一眼,心裡已經打定了主意:若是這二位飽讀聖賢書之人被自己“忽悠”成功的話,以後推行工業立國阻力就會小很多了……
然則,這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