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部分(2 / 4)

小說:醫匡九合 作者:中國長城網

下去。”

然而出乎張力和高元良的預料,年紀輕輕的李定國竟然不肯接著往下說,而是沉默了起來。

張力頓時明白了李定國不開口的背後深意,於是自個兒也沉默了下來。

高元良雖然心思沒有張力這麼靈敏,但也只琢磨了一炷香時間,他也終於想明白了李定國的意思……

張大人最多將勢力控制在山東一省,而沒有無節制的擴充地盤,恐怕正是想站在大義的名分上。名義上張力自然還是大明的臣子,控制山東也勉強可以算是在自己的管轄範圍之內。可是,京師呢?

是要學趙匡胤,亦或者本朝太祖朱元璋麼?

崇禎皇帝,又該如何處置?

恐怕子啊忠於大明朝的那一部分人眼裡,張力便是活脫脫的“反賊”了吧?

為人上者,哪怕就是裝,也得裝出一副道德先生的模樣,這樣才符合士大夫階層的期望,而後他們才會支援張力吧?

這些想法,在李定國和高元良腦子裡揮之不去,眼下最好的局面,便是讓大明朝被別的勢力給滅亡,而不是團山軍……(未完待續。)

。。。

第483章 亡明不由我

其實張力與高元良和李定國想的是一回事,那就是大明最好不要亡於自己的手中。

這個漢人統治的最後朝代,雖然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是張力實在有些難以接受親手將他滅亡。

從歷史上來說,明末的問題與漢末、唐末並沒有太大的區別要知道漢代和唐代乃是華夏民族最引以為傲的兩個朝代。

由於滿清的緣故有人對明朝極盡汙衊之能事,好象明朝是最不中用的朝代。其實,只要細心比較,就會發現明朝其實是中國歷史上最有骨氣的王朝。它和號稱最強大的漢、唐相比,明朝亦毫無遜色。

長期為明朝邊患的是蒙古,而漢朝則是匈奴。有些人總是津津樂道於明英宗在土木堡被俘,可是漢高祖當年也被匈奴兵圍在白登山七天七夜最後的解決方案是,漢朝去給單于老婆送禮,請她吹枕邊風,這樣才放了漢高祖一條生路;而明朝則斷然拒絕蒙古索求財物換英宗的要求,英宗皇帝也是寧死不降,最後明朝另立新君打敗了蒙古。漢武帝派兵北伐匈奴,而明成祖則是御駕親征五徵蒙古。“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並不僅僅適用於漢朝,而明朝也有過類似的輝煌。

與唐朝相比,唐初國力強盛,四海鹹服。可中唐以後呢安祿山叛兵和黃巢匪兵以及吐蕃蠻兵都曾攻入長安。可以比較的是,在安史之亂和黃巢起義中,唐玄宗和唐僖宗都曾棄都南逃蜀中。明朝則從未有過這種例子。

明朝永樂皇帝從南京遷都北京,原因之一就是他後來說的“天子守國門”:受到入侵了,大明天子親自在第一線守國門。

歷史上崇禎皇帝情商實在堪憂,並不適合做一任皇帝。但遇到北京形勢危急的時候,他也沒有逃往南京,而是登上煤山自縊殉國而死,算是做到了忠於朱明王朝的江山社稷。

說一個朝代行不行,那得看和誰比。後世有位名“蟲年”的磚家叫獸津津樂道於明亡清興xx年。拿康熙雍正與萬曆崇禎去比他怎麼不拿康熙、乾隆與朱元璋、朱棣去比呢

要比也要比萬曆與咸豐,崇禎與宣統,這才公平。

清廷的咸豐皇帝致京城百姓於不顧兩度倉狂逃離北京,以及清廷末帝溥儀苟且偷生向日本侵略者認賊作父這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明朝無論是遇到多大壓力。既沒有屈膝投降,也沒有割地賠款。到了明末那種內憂外患中,明朝依然兵分兩路頑強對付滿清和李自成,對關外的國土自始至終沒有放棄“全遼可復”的願望。從明英宗到崇禎帝的幾次北京保衛戰中,明朝更是堅定。兵臨城下仍然寧死不遷都“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亡”,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罕見的。

原本歷史上崇禎皇帝的遺言和清廷宣統帝的“豪言”可見兩個皇帝對國計民生的不同態度

崇禎皇帝殉國前怕李自成傷害無辜百姓,就寫了一首絕命詩給他:“朕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毋傷百姓一人。”

宣統帝溥儀的豪言是:“我不管日本人在東北殺多少人,運走多少糧食和煤,只要不讓我當大清的皇帝我就不會心甘。”這話是溥儀自傳我的前半生中他自己寫的。

大明朝毛病很多,甚至最後的一任統治者崇禎皇帝剛愎自用。多疑善變,但“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段話基本還是做到了。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