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盈冉冉,衣椒繭時背顧湘裙,真如孤鸞之在煙霧。是日燕,弋腔紅梅以燕俗之劇,咿呀啁哳之調,乃出陳姬之口,如雲出岫,如珠在盤,令人慾仙欲死。陳圓圓像大明王朝的最後十七年陳圓圓在田府,向田弘遇建議,在這個兵荒馬亂、人心渙散的時代,應該結交一名將帥作為後援,最佳人選莫過於吳三桂。正巧他奉召入京,你可以與他深情結交。田弘遇有點為難,與吳將軍素無來往,一旦厚禮結交容易引人懷疑,何況吳將軍進京,公務繁忙,哪有機會可以聯絡感情呢?陳圓圓說,聽說吳將軍一向仰慕田府的歌舞,何不以此結交,吳將軍必定樂於來往。
田弘遇欣然應允,設家宴招待吳三桂,酒過三巡,陳圓圓翩翩起舞,吳三桂看得如痴如醉。臨近告辭時,田弘遇問:如果流寇逼近京城,怎麼辦?吳三桂直率地說:如果田公把圓圓送給我,那麼我可以保證,田公無恙,國家無恙。田弘遇心中明白,既然吳、陳兩人都有意,樂得做個順水人情,答應了這個請求。於是,吳三桂帶著陳圓圓離開田府,在北京喜結連理。正當他們如膠似漆,親暱百般之時,朝廷催促吳三桂趕快出關。吳三桂本想攜帶陳圓圓同行,正在京城的父親吳襄擔心皇帝獲悉此事,勸他把圓圓留在京城。吳三桂只得依依不捨地前往山海關。
三月上旬,吳三桂接到皇帝的聖旨,放棄寧遠,率領兵馬保衛京城。三月二十日抵達豐潤時,得知京城已經陷落,便退回山海關,與部下、父老一起遙望南面的京城,嚎啕大哭。
李自成進入紫禁城後,詢問太監,後宮佳麗三千,為何沒有一個國色天香?太監回答:先帝憂心於國事,拒絕聲色,因此後宮沒有佳麗。只有一個陳圓圓是絕代佳人,田弘遇送給皇帝,遭到謝絕,後來田弘遇送給了吳將軍,將軍出關,圓圓留在府內,與吳襄住在一起。李自成追查此事,逼迫吳襄交出陳圓圓。李自成考慮到吳三桂的關寧勁旅很難對付,如果霸佔他的妻子,恐怕他拼死力爭,就把她暫時關押起來。不久,陳圓圓被李自成的大將劉宗敏霸佔了。
李自成為了解除後顧之憂,決定派遣降將唐通帶了犒賞銀子四萬兩,以及吳襄的家書,前往山海關招降吳三桂。
這封家書,其實是牛金星起草,由吳襄抄寫的,因此通篇全是說理,毫無親情流露。大意是說,明朝大勢已去,天命難違,皇帝去世,父親也危在旦夕。識時務的人也可以隨機應變了。如果及早投降,不但能夠得到嘉獎,而且可以成全孝子的名聲。萬一意氣用事,一意孤行,兵敗之後,父親性命不保,你就身敗名裂了。
唐通到了吳三桂軍營,交了書信,不免要遊說一番。無非是新主(李自成)對老總兵(吳襄)十分禮遇,希望將軍共圖大業,成為開國元勳。吳三桂信以為真,便帶兵入關,行軍至沙河驛,他派往京城的密探前來報告,李自成在京城對達官貴人“拷掠追贓”慘不忍睹,吳襄也未能倖免。吳三桂不勝氣憤,發誓說,君父之仇必定以死相報。不久密探又來報告,吳三桂問起家裡的情況,密探告訴他,父親吳襄已經被李自成拘押了。又問:夫人(陳圓圓)還在府內嗎?密探回答:已經被抓走了。吳三桂一聽,怒不可遏,拔出寶劍,怒吼道:“逆賊如此無禮!我吳三桂堂堂丈夫,豈肯降此狗子,受萬世唾罵,忠孝不能兩全。”說罷,立即指揮軍隊,退回山海關。
王朝的末路(6)
這就是“衝冠一怒為紅顏”的由來。
細細揣摩,其中不乏渲染與誇張的成分。吳三桂的“衝冠一怒”,並不僅僅為了一個紅粉知己,更著眼於“報君父之仇”這樣的綱常倫理。當唐通來勸降時,他提出的唯一條件是,把崇禎的皇太子交給我,而沒有說把陳圓圓交給我。這種根深蒂固的忠孝觀念,在他給父親的回信中,流露得淋漓盡致。大意是:聽說皇上死去,臣民受到殺戮和侮辱,氣得眼瞼爆裂。父親一向忠義,大勢已去,應當義無反顧地為國殉難,兒子則縞素號哭,發兵復仇,豈不是忠孝兩全!為什麼你要隱忍偷生?父親既然不能做忠臣,兒子怎麼能夠做孝子呢?最後,他寫道:“兒與父訣,請自今日。父不早圖,賊雖置父鼎俎之旁,以誘三桂,不顧也!”響噹噹地喊出了他的忠孝觀念,忠孝不能兩全,當“忠”與“孝”發生衝突時,選擇“忠”,放棄“孝”。
吳三桂“報君父之仇”的第一個舉動,就是回師山海關,一舉全殲李自成派來的唐通八千兵馬,以及後援白廣恩。這一戰是他“移檄討賊”的開始,為此釋出了“討賊檄文”,亮出的頭銜是已故皇帝冊封的“欽差鎮守遼東等處地方團練總兵官平西伯”,表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