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兵剿賊”的目的,是收復北京,安定社稷。明白無誤地打出復辟明朝的旗號:“請觀今日之域中,仍是朱家之天下。”這種政治態度,決不是“衝冠一怒為紅顏”的兒女情長可以涵蓋的。
吳三桂深知,力量對比非常懸殊,光靠他的關寧勁旅,無法和李自成的幾十萬大軍相抗衡。決定“借夷破賊”,向清朝方面“泣血求助”,當即寫信給攝政王多爾袞。早先投降清朝的舅舅祖大壽、頂頭上司洪承疇從中斡旋,終於一拍即合。此話暫且按下不表。
卻說李自成見招降不成,四月七日下令大將劉宗敏、李過征討吳三桂,但是劉、李等將領,進入北京以後,過起了昔日達官貴人的享樂生活,不想再拼死打仗了,不願意親自出徵,只派遣小部隊東進。四月九日,李自成決定親自出徵,劉、李二將無奈地率領五萬兵馬從北京出發。李自成手中還握有一張王牌——俘虜的明朝太子和他的兩個弟弟。
李自成大張旗鼓的行動,北京城內政治氣氛立即發生敏感的變化,謠言四起。人們紛紛傳說:吳三桂率領幾十萬大軍早晚就要到來。城內到處可以看到這樣的傳單:“訂我民各帶縞素,齊心復仇殺敵。”遺老們有的忙於趕製素色旗子,準備應變;有的人已經提前“酌酒相慶”了。早先投降李自成的官僚們,一看大事不好,陸續逃離北京,為了掩人耳目,他們甚至化裝成乞丐、和尚、道士,混出警衛森嚴的城門。四月十四日以後,風聲更加緊張,城內人心惶惶,長安街上出現了這樣的傳單:“明朝大數未盡,人思效順,於二十日立東宮(太子即位)。”
李自成等一行,四月二十一日抵達山海關,立即展開了爭奪關城的戰鬥,吳三桂佯裝失利。次日,李自成發動猛攻時,遭到四萬清朝騎兵從左右兩路突然襲擊,農民軍全線崩潰,劉宗敏身負重傷。李自成撤退到永平,吳三桂緊追不捨,提出交出太子等三人作為停戰的條件,李自成無奈地派人把太子等三人送到吳三桂軍營。
吳三桂得到太子後,向北京逼近,一路上釋出文告,號召北京臣民為先帝服喪,準備迎接太子即位;允許投降的大臣及時反正,立功贖罪。
李自成回到北京後,接受牛金星等人的“勸進”,四月二十九日在武英殿稱帝;處死吳襄及其家屬三十多人。第二天,開始從北京撤退。
當吳三桂正準備進入北京時,多爾袞命令他繞過北京,向西追擊李自成,不許他擁戴太子進京。顯然多爾袞利用吳三桂,目的是順利地進入山海關,進入北京,實現改朝換代,而不是恢復明朝。吳三桂不得已,連夜把太子等三人送往太監高起潛處藏匿。
京城的官僚士紳還矇在鼓裡,滿懷希望地迎接“報君父之仇”的吳三桂,西江米巷的富商合資為吳襄家買了三十多口棺材,為吳家殯葬。他們正在伸長脖子盼望太子的到來。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王朝的末路(7)
五月三日,一干人等準備了法駕、鹵簿,在朝陽門外迎候。忽然,遠處塵埃飛揚,大家匍匐在地,呼喊著:迎接太子駕臨!殊不知,進入北京的不是太子,而是穿著異樣服裝的清朝攝政王多爾袞。多爾袞乘坐豪華的鑾輿,由騎兵護衛,進入朝陽門,直奔紫禁城。頃刻之間,紫禁城又由“大順”易主為“大清”。
吳三桂在這幾十天裡的行動,後來受到極大的非議,原因是眾所周知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人們必須追問的是,當時人們對此也是非議的嗎?答案是否定的,南明小朝廷和遺老遺少對他是讚揚備至的。
五月十五日在南京匆忙建立的南明小朝廷,以明朝正統的繼承者自居,對吳三桂的“借夷破賊”,大為讚賞,因為此舉趕跑了李自成,報了“君父之仇”。弘光皇帝(即福王)專門為此釋出詔書,嘉獎吳三桂“借夷破賊”的功勞,封他為薊國公,賞賜五萬兩銀子、十萬擔大米,由海路運往天津,向吳三桂討好。到了七月份,南明小朝廷更加深信“借夷破賊”的方針十分可取,打算和進入北京的清朝當局聯手,採取進一步的行動。於是,派遣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左懋第為正使,太子太傅陳洪範、太僕寺少卿兼兵部郎中馬紹愉為副使,打著“經理河北,聯絡關東軍務”的幌子,前往北京談判。使節們帶去了白銀十萬兩、黃金一千兩、綢緞一萬匹,作為感謝清朝的禮品。
為了配合談判,劉澤清、陳洪範、馬紹愉分別寫信給吳三桂,希望他能夠從中斡旋。劉澤清在七月三十日發出的信件,除了向他報告已經封他為薊國公的訊息,還對他“借夷破賊”表示支援,說:本人早已有聯合清朝剿滅李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