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2 / 4)

例,借用周文中的一段話:

混沌學是關於系統的整體性質的科學。它扭轉了科學中簡化論的傾向,即只從系統的組成零件夸克、染色體或神經元來作分析的傾向,而努力尋求整體,尋求複雜系統的普遍行為。它把相距甚遠的各方面的科學家帶到了一起,使以往的那種分工過細的研究方法發生了戲劇性的倒轉,亦使整個數理科學開始改變自己的航向。它揭示了有序與無序的統一,確定性與隨機性的統一,是過程的科學而不是狀態的科學,是演化的科學而不是存在的科學。它覆蓋面之廣,幾乎涉及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各個領域。它不僅改變了天文學家看待太陽系的方式,而且開始改變企業保險決策的方式,改變政治家分析緊張局勢導致武裝衝突的方式。難怪有的學者竟然這樣斷言,20世紀的科學只有三件事將被記住:相對論、量子力學和混沌學。他們認為,混沌學是本世紀物理科學的第三次大革命。

再談東方文化(2)

這些話也是言簡意賅的,我自己寫不出來。

以上兩例都應當引起我們深刻認真的反思:為什麼到了20世紀末,西方文化正在如日中天光芒萬丈的時候,西方有識之士竟然開創了與西方文化整個背道而馳的混沌學呢?答案只能有一個,這就是:西方有識之士已經痛感,照目前這樣分析是分析不下去的。必須改弦更張,另求出路,人類文化才能重新洋溢著活力,繼續向前發展。

我對哲學幾乎是一個門外漢。但是,我最近幾年來就感覺到,西方的哲學思維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只從個別細節上窮極分析,而對這些細節之間的聯絡則缺乏宏觀的概括;認為一切事物都是一清如水,而實際情況並非如此。我是相信辯證法的。我認為,中國的東方的思維方式從整體著眼,從事物之間的聯絡著眼,更合乎辯證法的精神。連中醫在這方面也勝過西醫,西醫是頭痛治頭、腳痛治腳,而中醫則是全面考慮、多方照顧,一服中藥,藥分君臣,症治關鍵,醫頭痛從腳上下手,較西醫更合乎辯證法。我還認為,現在世界上流行的模糊數學,也表現了相同的精神。

因此,我現在的想法是,西方形而上學的分析已經快走到窮途末路了,它的對立面東方的尋求整體的綜合,必將取而代之。這是一部人類文化發展史給我的啟迪。以分析為基礎的西方文化也將隨之衰微,代之而起的必然是以綜合為基礎的東方文化。這種取代在21世紀中就將看出分曉,這是不以人們的主觀願望為轉移的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

1990年12月8日

續補

文章寫完了,讀到申小龍先生的文章《關於中西語言句型文化差異的討論》(見香港《語文建設通訊》1990年12月第31期,頁40~41)。受到啟發,再補寫一點。

申先生的文章,正如篇名所揭示的那樣,是討論中西語言句型分歧的背後文化差異問題的。文中列舉了呂叔湘先生、史有為先生以及申小龍先生自己對這個問題的看法。除了討論中西語言句型外,還涉及東西方有關繪畫的理論問題。他們的討論有相當的深度和啟發性,我在這裡不想參加討論。我只是覺得,文中的一些意見頗符合我對中西文化分歧的看法。因此,我想引用一下,目的是把我觀察這個問題的面再擴充套件大一些,使我得出的結論更富於說服力,更確鑿可靠。

申小龍先生先引用中西繪畫理論中的一對範疇:焦點視和散點視,來解釋語言現象。他說:“把漢語句子格局概括為‘散點透視’,我以為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漢語句子格局是有流動性。它以句讀為單位,多點鋪排,如中國山水畫的格局,可以步步走,面面觀,‘景內走動’。二是漢語句子格局具有整體性。它不欣賞個體語言單位(如單個句法結構)的自足性,而著意使為完成一個表達意圖而組織起來的句讀群在語義、邏輯、韻律上互為映襯,渾然一體。這時單個句讀(片語)的語義和語法結構的‘價值’須在整個句子格局中才能肯定。這在中國山水畫格局來說即‘景外鳥瞰’,從整體上把握平遠、深遠與高遠。”他又引用他祖父和父親兩位山水畫家的意見:構圖首先是整體視覺。他還提到李約瑟、普利高津等所理解和欣賞的漢民族的有機整體思維方式。

我個人覺得,申小龍先生這些意見是很有啟發性的。至於三位先生之間的一些術語,比如“散點透視”、“散點視”等不同意見,我不去討論。我在本文正文中提到的中國思維方式是傾向於綜合,而不是分析。在中國山水畫中和漢語句型中,我的意見得到了證據。不這樣也是不可能的。一個民族典型的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