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不答。這並非出於簡慢。其中原因,我在上面已有所涉及,不必重複。細心的讀者或許已經注意到,我在上面屢屢使用“議論”這個詞兒,而不用“討論”一類的詞兒。“議論”,不是“討論”,更不是“爭論”,只是“議”一議,“論”一論而已,與人無爭,與世無忤,發揮一下自己的想法,至於別人如何看待,“只等秋風過耳邊”了。
從目前情況看起來,這“議論”還會繼續下去的。“議論”一下,也絕不是壞事情,它能啟迪人們的思考,增添人們的情趣,等於寫一篇21世紀“暢想曲”。即使到了21世紀,匾上的字還不會立即顯現出來,仍然有“議論”的餘地,仍然有“暢想”的餘地。只要天假以年,我仍然會奉陪的,我是一個喜歡“暢想”的人。總之,我認為,居今而談21世紀,不是一個理論問題,而是一個文學創作問題,創作的就是“暢想曲”。我們大家都不妨來暢想一番,以抒發思未來之幽情,共慶昇平。
中國有一出舊劇,叫《三岔口》。劇中有一段在暗室中夜斗的場面。兩個人在黑暗中對打,刀光劍影——在黑暗中也許刀不能閃光,這不過是陳詞濫調而已——煞是熱鬧;但是卻各打各的,誰也碰不著誰。然而臺下的觀眾卻是興趣盎然,他們想看的正是這一種誰也碰不到誰的場面。如果真的用刀劍砍傷一個,則血流如注,弄不好還要去見閻王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