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3 / 4)

系麼?這我說不上來。正面看西化問題,我沒有這能力。側面看呢,仍然沒看出什麼道理來。既然在糊塗之餘在夢裡聽到這故事,就把這故事寫下來作個結束吧。

1947年1月16日北平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東學西漸與“東化”(1)

最近,我的學生蔡德貴告訴我,青島大學學報《東方論壇》準備開設一個新的欄目“東學西漸”,並轉達該學報雜誌社社長馮國榮教授的意見,請我寫一篇文章,我很高興。由《東方論壇》開設“東學西漸”,我覺得這個欄目開得好,開得適逢其時。我很願意寫一篇文章談談我的看法。

*總理2003年12月在哈佛大學做《把目光投向了中國》的演講時,提到2003年9月10日教師節那天,他到醫院看我,說我們在促膝交談中,談到近代有過西學東漸,也有過東學西漸。17到18世紀,當外國傳教士把中國的文化典籍翻譯成西文傳到歐洲的時候,曾經引起西方一批著名的學者和啟蒙思想家極大的興趣。這個問題是文化交流的問題。

我一向特別重視文化交流的問題,既主張拿來主義,也主張送去主義。對中國與外國的文化交流,我的基本觀點是“拿來”與“送去”。我認為,文化一旦產生,其交流就是必然的。沒有文化交流,就沒有文化發展。交流是不可避免的,無論誰都擋不住。從古代到現在,在世界上還找不到一種文化是不受外來影響的。交流也有壞的,但壞的交流對人類沒有益處,不能叫文化。對人類有好處的、有用的,物質、精神兩方面的東西交流,才叫“文化交流”。文化不論大小,一旦出現,就會向外流佈。全人類都蒙受文化交流之利。如果沒有文化交流,我們簡直無法想象,人類會是什麼樣子。

一種文化既有其民族性,又有時代性。一個民族自己創造文化,並不斷髮展,成為傳統文化,這是文化的民族性。一個民族創造了文化,同時在發展過程中它又必然接受別的民族的文化,要進行文化交流,這就是文化的時代性。民族性與時代性有矛盾,但又統一,缺一不可。繼承傳統文化,就是保持文化的民族性;吸收外國文化,進行文化交流,就是保持文化的時代性。所以文化的民族性與時代性這個問題是會貫徹始終的。

為了保持文化的時代性,自20世紀以來,出現了一種提倡“全盤西化”的觀點。“全盤西化”和文化交流有聯絡。現在,整個的社會,不但中國,而且是全世界,都是西方文化佔壟斷地位,這是事實。眼前哪一樣東西不是西方文化?電燈電話,樓上樓下,就說我們這穿的,從頭頂到鞋,全是西方化了。這個西化不是壞事情。“西化”要化,不“化”不行,創新、引進就是“化”。但“全盤西化”不行,不能只有經線,沒有緯線。“全盤西化”在理論上講不通,在事實上辦不到。

就目前來說,我們對西方文化和外國文化,當然要重視“拿來”,就是把外國的好東西“拿來”。這裡涉及有關文化的三個方面,物的部分、心物結合的部分、心的部分,都要拿。“物”的部分,當然要拿,咖啡、沙發、啤酒、牛仔褲、喇叭褲,這一系列東西,只要是好的,都拿。我們吃的、喝的、穿的、戴的,乘的、坐的、住的、用的,有哪一件完完全全是中國土生土長的?汽車、火車、飛機、輪船,我們古代有嗎?可可、咖啡、紙菸、可口可樂、啤酒、香檳、牛排、麵包,我們過去有嗎?我們吃的土豆、玉米、菠菜、葡萄,以及許許多多的水果、蔬菜,都是外來的。這菠菜的“菠”字,本身是音譯,不是意譯,它叫菠菱、菠菱菜,是印度、尼泊爾一帶產生的。茉莉花也是外來的,甚至連名字都不是中國固有的。我們用的樂器,胡琴、鋼琴、小提琴、琵琶,也都是外來的。拿來,完全正確。現在我們確實拿來了,拿來的真不少,好的壞的都拿來了。連艾滋病也拿來了,這是不應該的。心、物結合的部分比方說制度,也可以學習。最重要的還是心的部分,要拿價值觀念、民族性格。因為我們的價值觀念、思想方式,不能馬馬虎虎,得把弱點克服,要不克服的話,我們的生產力就發展不了。從長期的歷史研究中,我得出一個非常可貴的經驗:在我們國力興盛,文化昌明,經濟繁榮,科技先進的時期,比如漢唐興盛時期,我們就大膽吸收外來文化,從而促進了我們文化的發展和生產力的提高。到了見到外國東西就害怕,這也不敢吸收,那也不敢接受,這往往是我們國勢衰微,文化低落的時代。

東學西漸與“東化”(2)

但是,我們不能只講西化,不講“東化”。“東化”,報紙上

本站所有小說均來源於會員自主上傳,如侵犯你的權益請聯絡我們,我們會盡快刪除。
上一頁 報錯 目錄 下一頁
本站所有小說為轉載作品,所有章節均由網友上傳,轉載至本站只是為了宣傳本書讓更多讀者欣賞。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hxsk.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