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徊嬌悸塹慕峁�約靶驢吹降囊磺兇柿希�鴨�鵠矗�浴緞陸狻芳右圓鉤洌�崾怯幸嫻摹�
這就是這篇論文產生的根源。
我的做法是,先補充一些資料,然後再分別介紹李慎之先生一篇文章和鄭敏先生一篇文章。最後講一點納西族的哲學思想。
補充
我在《新解》中引用了不少中國資料,但是對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宋代的張載,卻只提了一句,這無疑是一個很大的缺憾。張載是宣揚天人合一思想的最深刻最鮮明的代表,是萬萬遺漏不得的。我現在來彌補一下。
張載是宋代的理學大家之一。在遵照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鬥爭的條條框框寫成的中國哲學史中,他一向被認為是唯物主義者。我對這種愣貼標籤的、把哲學現象過分簡單化的做法是不敢苟同的。這且不去說它。我現在引他一些話,補《新解》之不足。
天人合一思想在張載的著作中,到處都有表現。比如在《正蒙》中他說:“愛必兼愛。”他又說:“物無孤立之理。”意思就是,事事物物都互相聯絡。這同我多次提到的東方文化的特點:整體概念、普遍聯絡,是一個意思。表現天人合一思想最鮮明、最深刻的例子,是張載著名的《西銘》(後收入《正蒙》中)。
《西銘》極短,我不妨全文抄出:
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長其長;慈孤弱,所以幼其(吾)幼。聖其合德,賢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殘疾、惸獨鰥寡,皆吾兄弟之顛連而無告者也。於時保之,子之翼也;樂且不憂,純乎孝者也……
張載就補充這樣多。在當時,張載同程朱一派的理學家意見是不同的,甚至是矛盾的。但是對張載這種鮮明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程朱也是讚賞的。可見這種思想,在中國哲學史上,是深入人心的。
現在我想補充一點關於日本的資料。日本深受中國宋明理學的影響,對於天人合一的思想並不陌生。這一點在講日本思想史的書中,在許多中國學家的著作中,很容易找到,無需我再加以詳細論列。前不久,我接到日本神戶大學教授、哲學和日本學專家倉澤行洋博士的新著《東洋の西洋》,其中有的地方講到天人合一:第一章,“世界觀の東西”,13眾生本來佛;14萬物與我一體。我請人即北京大學東方學系於萊勝同志,謹向他表示謝意。把14譯為漢文,附在這裡,以供參考: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關於“天人合一”思想的再思考(2)
14萬物與我一體
這樣,在佛教中認為人與萬物並無差別,同為佛,實質上同為一物。當然,我們即使不以佛作為依據,在其他許多地方也同樣可以發現人與萬物本質上完全相同。
譬如,在印度有一種古老的哲學,叫“奧義書”。這種哲學出現在佛教尚未形成之時。奧義書哲學的根本理念、根本思想就是ātman與brahman同一。ātman就是自我的本質、我的實體。brahman就是宇宙的原理,譯為“梵”。這裡就是講我與梵,自我的本體與宇宙的原理是相同之物。日本明治時代的某位學者把它稱為“梵我一如”。奧義書思想之本就在於“梵我一如”。這是一個十分出色的表現。“梵我一如”也是我、人與人以外的萬物完全相同的另一種講法。
另外,還有一種十分簡潔、十分明確的說法,這就是“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這句話出自中國的一本古書(碧巖錄)。此句的意義,我想是不說自明的。
與此十分相似的還有《莊子》中的一句話:“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莊子》中還有這樣一句話:“萬物皆一,萬物一齊。”此處的萬物中包含著人類。包括人類在內的萬物從本質上看都是相同的。“萬物一齊”的“一齊”就是相同、相等之意,所以就等於說萬物毫無例外都是平等的。
此類例子不勝列舉。倉澤行洋:《東洋の西洋》,日本大阪東方出版社1992年版,第52~54頁。
現在補充一點關於朝鮮的資料。
朝鮮有比較悠長的哲學發展的歷史,一方面有自己本土的哲學思想,另一方面又受到了鄰國中國哲學思想的影響。中國儒家思想在三國時期已傳入朝鮮,儒家的天命觀影響了朝鮮思想。到了高麗末李朝初期,宋代程朱之學傳入。作為宋代理學基礎的“天人合一”思想,也在朝鮮佔了上風。在這